小澤訪華 中日關係改善契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1 16:50:08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日本在野黨民主黨党首小澤一郎。
  在中日兩國首腦互訪長時間中斷、政治關係冷卻的大背景下,日本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代表(党首)小澤一郎7月3日開始為期5天的中國之行,並於4日晚受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接見。這是小澤今年4月7日當選為新一任民主黨代表後的首次訪華。海外媒體廣泛關注此事,認為雙方希望打破中日政治僵局的意味相當明顯。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邀請小澤訪華 發出明確信號

  1、改善中日關係 中方發出信號
  日本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黨魁小澤一郎於4日晚間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談近一小時,雙方一致認為應透過兩國的努力來改善日中關係。中國對民主黨釋出善意,顯現出有意改善日中關係的用心,同時也期盼藉由民主黨來牽制執政的自民黨。(海外中文網)

  中國高層近來擔心,中日關係持續惡化不只影響到政治,也會對經濟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意圖改善中日關係。這次主動邀請與中國保持長年友好關係的小澤一郎訪問中國,也是想尋求中日關係的化冰之道,以打破目前兩國間的僵局。(法國《歐洲時報》)

  據新華社引述胡錦濤話說,中國一貫高度重視中日關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審視和處理兩國關係,堅持“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對日關係方針,堅持“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檔的原則,以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透過對話和平等協商妥善處理兩國間存在的問題。(美聯社)

  2、牽制小泉參拜 聯手施加壓力
  日本最大在野黨黨魁小澤反對甲級戰犯合祀靖國神社,胡錦濤對小澤的禮遇,已充分顯示出欲牽制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意圖。(美國《僑報》)

  小澤在起程赴中國訪問前稱,當局應將供奉在靖國神社的二戰戰犯牌位移走,以緩和日本與中國、韓國的緊張關係。他說:“靖國神社原本是用以紀念為國捐軀士兵之地,將二戰戰犯同時供奉在此是錯誤的,這種錯誤必須加以糾正。”在小澤看來,橫亙于日本對亞洲鄰國關係之中的靖國神社問題,充其量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只要將甲級戰犯遷移出靖國神社,那麼中韓等國就不會對此表示異議。(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3、中國亮出底線 彰顯彈性務實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向小澤一郎表示,除了首相、外相以及官方長官三個日本內閣官員之外,中國不反對其他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中國政府希望至少日本的首相、外相和內閣官房長官不要再去靖國神社參拜,以將對日中關係的影響減到最低。 

  武大偉說,這是因為這三個人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場。其他閣員參拜靖國神社不會對中日關係造成傷害。(日本《朝日新聞》) 

  這顯示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中國並非毫無彈性,實際上部分容忍其他日本官員、政界人士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日本《讀賣新聞》)

  二、小澤高調訪華 意在“劃清界限”

  1、面對中日僵局 尋求破解之道 
  出發前,小澤的言論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7月2日,小澤在朝日電視臺時事新聞節目中強調,日本應當建立起日美中三國的“等距離外交”,並強調日中兩國有必要努力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關係。(北京國際線上網)

  3日上午,小澤再次指出:“中國是一個現實的大國,日本和中國構築起友好合作關係,不僅對日本,而且對國際社會都是十分重要的。”隨後在成田機場,小澤回答記者提問時再次批評了小泉的外交態度,稱“日中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對全世界而言都是舉足輕重的,兩國首腦不能進行對話的情況對日本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北京《環球時報》)

  顯而易見,小澤訪華的主要目的就為了改善中日關係。(北京人民網) 

  2、針對小泉訪美 展現全新姿態 
  自今年4月接掌民主黨以來,小澤一郎一直強調著與小泉不同的政策理念,被外界稱為“兩小之爭”。而小澤此次比原計劃提前3個月訪華,更被輿論指為與小泉訪美針鋒相對。(美國《僑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洪指出,小澤選擇此時訪華,恰恰與日本首相、自民党總裁小泉純一郎訪美形成鮮明對照。這不僅體現了小澤宣導的日本應同時加強與美國和中國關係的姿態,同時也能借機向日本民眾表明,自民黨依靠美國的外交政策對日本民眾沒有好處。 

  高洪指出,與小泉一味強調美日同盟的外交政策相比,小澤訪華展現了另一種姿態。實際上,在日本的大國外交中長期來一直存在兩種傾向。其一是以日本右派勢力和以小泉為代表的戰略派政治家支持依靠美國加強美日同盟的勢力,另一派則是以小澤等人為代表的希望重視對華關係建立日美中等邊三角形外交理念的人。 

  高洪說,亞太地區的穩定發展,並不是依靠哪個同盟或是哪個國家就能實現的,唯有通過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努力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因此,小澤此次訪華具有積極的作用,對於緩和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具有積極的意義。(香港中評社)

  3、提升大選籌碼 鞏固自身地位 
  小澤今年4月當選民主黨代表後,在日本政壇的人氣急劇上升,民主黨地盤迅速擴大。他首次出訪就選擇中國,是為了表明民主黨重視亞洲,突出民主黨對改善日中關係的意願和作用,增強民主黨在國民中的影響力,為明年夏天舉行的參議院選舉爭取選票。小澤訪華的時機選擇在小泉剛剛結束訪美回國之際,是有意識地強調民主黨採取與小泉不同的外交政策。(日本《每日新聞》)

  小澤此時訪華不僅可以顯示在外交上與自民黨的區別,而且也有利於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小泉訪美期間的種種表演在日美引起一片譁然。小澤想借這次訪華,和中方就如何解決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交換意見,希望搶在自民黨之前找到同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日本《朝日新聞》)

  三、中日外交關係 出現解凍先兆?

  1、中日冷靜對話 今次終於實現 
  這次胡錦濤與小澤的會談是在日中首腦交流因為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而中斷的期間舉行的,胡主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參拜問題,但據說他3次強調當前的日中關係“面臨困難局面”。聯想到日中之間近來一系列的相互批評,可以說這次小澤代表與胡主席會談是一場久違了的冷靜的對話。(北京新華網)

  小澤在與胡錦濤的會談中說,“僅僅依靠經濟利益的關係是脆弱的。沒有國民或領導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就沒有真正的日中關係。”雖然是在野黨,但小澤明確說明了信賴關係作為日中關係基礎的重要性,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坦誠的意見交換,這是值得讚賞的。(日本《朝日新聞》)

  2、北京戰略佈局 著眼小泉之後 
  目前,北京已開始佈局小泉後的中日關係。小泉預定9月卸任,北京不寄望未來幾個月間,中日關係出現重大突破,但要為日本權力變更後的中日關係,作出調整準備。不論是安倍晉三上任,是福田康夫擔綱,還是另有黑馬,北京力圖破解的題目,是新日本領導人登臺後,中日關係有多大改善的可能,又如何著手去改善。(泰國《世界日報》)

  不久前,由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擔任主席的日本政府“海外經濟合作會議”決定,解除2005年度的對華日元貸款凍結。日本政府這一決定顯然是對最近的中日關係進行了評估,同時希望向北京再次釋出改善關係的信號,意在使中日經貿關係繼續回暖。(日本共同社)

  就在日本方面做出這一決定之前,中日之間有一些頗為良性的互動:首先是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訪問日本,並受到了日本方面“國賓式的歡迎”(共同社語)。再往前,中日兩國外長利用國際會議的機會舉行了雙邊會晤。其次,中日的民間往來在雙方政府的協助和默許下,正在悄悄地展開。5月中旬,一批中國的高中生應邀訪問日本,受到極其隆重的歡迎,日本外務省與文化交流和亞洲、中國事務有關的高官幾乎傾巢出動,甚至還“驚動”了日本皇太子。(美聯社)

  看得出中日雙方一年來都在為改善關係作一些切實準備:首先是著眼於所謂的“後小泉時代”,以適度的氣氛回暖來為小泉繼任人選一旦改善中日關係找到一個適合的下臺階;其次是認識到中日關係正面臨一個漫長而艱難的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一些事務性磋商的機制還須維持並完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無論是著眼於“後小泉時代”還是更為長期的中日關係,背後的潛臺詞十分明顯:中日雙方其實都無法承受政治關係長期惡化的代價。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日關係中有一個人們頗為熟悉的名詞,即“政冷經熱”;但坦率講,這幾年隨著中日關係的持續緊張,原來的“政冷經熱”一定程度已經轉化為“政冷經溫”甚至“政冷經涼”。若中日政治關係持續惡化,那麼未來中日經貿關係受到影響以至重創,就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香港《文匯報》)

  3、重構中日關係 需要全新思維 
  小澤將日美中三國關係比作是正三角形,稱“日本應該成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橋樑”。隨即,安倍晉三官房長官就反駁說,“不對,日中不是同盟關係,日本外交的基礎是日美同盟。”麻生外相也表示說,“共同擁有普遍價值觀的是日美,正三角形不太可能。”可見,日中之間各種問題的背後有一個重要論點,那就是在21世紀如何界定中國在日美關係中的位置。(北京新華網)

  中日矛盾的終極本質不是歷史問題,而是中日交往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過程。中日問題首先是隨著中國崛起而面臨的亞洲中心位置互換,以及兩國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在這一層面上,歷史問題和民族主義便成為雙方情緒宣洩口。但歷史和民族主義問題的解決,最終有賴於雙方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的完成,而這將是一個極其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中日高層對話大可繼續凍結,但同時卻必須鼓勵另外兩個趨勢的展開,亦即:一是雙邊政治關係將由高層轉入所謂的“低層框架”,亦即進入相對低層的政府級別;二是雙方的社會和民間力量可能成為中日關係新的著力點。(香港《文匯報》)

  為了化解僵局,北京方面在處理中日關係問題上,已經採取“政經分離”、“上下分開”的處理手法,不放棄對日交往、磋商,更重新佈局,擴展中日多管道、多領域的對話和交流,特別是面向日本民間和在野黨的政治對話和交流。(泰國《世界日報》) 

  四、小澤所言所行 各方不可誤讀

  1、身屬鷹派政客 注重“理性政治”
  事實上,小澤的政治經歷顯示,他是一個更加深思熟慮的鷹派政客。他提出的日本改造論和日本應該變成“普通國家”,正是小泉推動日本走出戰敗國陰影,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最初藍圖。小澤認為自民黨在長期執政的利益獲得中失去了遠大的政治理想和目標。他的目的不是消滅自民黨,而是通過“保守革新”,把左翼勢力徹底排除出日本政壇,形成保守左翼和右翼的兩黨競爭機制,確保日本重新崛起。(美國《世界日報》)

  與小泉不同的是,小澤一郎的外交策略以理性見長,不但有著較為嚴密、系統的保守主義思想,而且也對每一步有著較為精准的計算。用日本國內的話來說,小泉和小澤的區別是“感性政治”和“理性政治”的區別。(香港《文匯報》)

  2、保守思想根源 兩人毫無二致
  就保守思想的根源,小泉和小澤沒有根本的區別。但小泉的問題在於,他過去五年執政,在對外關係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推進“普通國家”的步伐,二是強化日美同盟,並不惜損害與亞洲鄰國的關係。然而,這兩者之間卻有著邏輯的悖論,那就是強化日美同盟必然出讓部分主權和獨立,而推進“普通國家”的步伐,則必然又會引起美國疑慮。至於與亞洲國家的關係,過去五年在小泉那裏幾乎不占什麼位置;小泉一直以為,只要強化日美同盟,即便衝撞亞洲關係,也不會有太過嚴重的後果,但小泉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執意衝撞亞洲關係,不但給日本自身的國家利益帶來了嚴重損害(去年日本“入常”努力受挫就是一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撞擊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而引起了美國的不安。(《香港商報》)

  與小泉不同的是,小澤一郎的外交策略以理性見長,不但有著較為嚴密、系統的保守主義思想,而且也對每一步有著較為精准的計算。在小澤一郎看來,無論是出於日本自身走向“普通國家”的利益考慮,還是從與小泉切割的角度看,亞洲關係都是日本外交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此重視亞洲關係,一方面有利於民主黨在與小泉的切割過程中迅速出位,另一方面也更為有利於日本長遠在走向“普通國家”的道路上減少摩擦。(泰國《世界日報》)

  3、小澤與小泉都是保守派人物
  正是小澤其人,在1999年率先解釋日美防衛合作指標中的“周邊事態”,就是包括俄羅斯、朝鮮半島以及大陸臺灣,把日本的防衛定義擴大到“日本以外”;也是小澤其人,在2002年的一次談話中赤裸裸地提出,日本可以在一夜之間,造出千顆核彈與中國抗衡。

  由此可見,小澤反對靖國神社合祭,並非是日本反戰派勢力的抬頭,而是他認為小泉的參拜,只是作秀,傷害了保守派的戰略利益,為此要向中韓付出的代價太大,對日本的保守崛起作用不大。(美國《世界日報》)

  北京對小澤一郎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就目前而言,北京和小澤一郎為了共同的需要而走到一起,有其現實需求,亦即小澤一郎需要與小泉純一郎切割,而北京則需要與小泉或自民黨以外的其他反對小泉的勢力接觸,一如在對台問題上需要與陳水扁以外的其他政治人物接觸一樣。但就本質而言,小澤一郎與小泉都是一個對日本國家發展具有戰略思維的保守派人物。(香港《文匯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