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印 掀開中印關係新篇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2 22:52:11  


11月21日,胡錦濤在新德里會見印度總統卡拉姆。
  胡錦濤日前結束對越南國事訪問並出席APEC峰會後,于周日訪問老撾,隨即轉往印度,最後一站是巴基斯坦。在胡錦濤的南亞四國訪問中,印度之行很受輿論矚目。輿論認為,兩國可望藉此加強政治及經濟上的往來,以及修補因四十四年前的邊界爭議而受損的關係。本社匯選有關觀點,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 實)


一、周邊外交重頭戲 胡錦濤展開印度行

1、中印力求改善關係 經濟議題取代邊界爭議
  國家主席胡錦濤20日抵達新德里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自1996年以來,首次有中國國家元首到訪新德里,象徵著這兩個急速崛起的亞洲大國的關係正在改善。(香港中評社)

  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4月訪問印度,與印度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去年10月,上海合作組織邀請印度為觀察員;11月,印度同意邀請中國成為“南盟”觀察員;12月,中國同意印度參加東亞首腦會議。胡錦濤這次訪印顯然是要給開始慢熱的雙邊政治關係再添上一把火。(新加坡《聯合早報》)

  本次中印兩國首腦會談更多偏向經濟議題,領土爭端不再是雙方唯一的重要議題。在經濟上的崛起正在促使印度和中國擯棄之間的不信任。中印的雙邊貿易20年前幾乎不存在,而在過去的兩年中,兩國貿易額增長了一倍,2005年達到180億美元。印度工業總會預測兩國的貿易額將在2010年達到300億美元。(美國《紐約時報》)

  印度和中國都希望把兩國之間難以捉摸的友誼,變成一種互相信任的關係。新德里防衛研究與分析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康達帕利說:“隨著兩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崛起,它們需要經常會談。”(英國路透社)

  胡錦濤說,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看待中印關係,把中印關係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我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向國際社會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即中印是真誠朋友,是合作夥伴,兩國願意長期友好、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香港中評社)

2、盡顯和諧世界理念 訪印切合中國南亞戰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馬加力說,印度最近的經濟表現及其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強的重要性促使北京重新思考印度的“綜合國力”,而印度兼具“和中國接壤、是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日增”這四項特點。有鑒於此,發展中印關係成為北京外交的重中之重。(泰國《中華日報》)

  當印度和中國努力發展經濟和極力擴展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他們逐漸發現自己正在陷入彼此對自然資源和全球政治影響力的爭奪之中。在大多數對能源國家的爭奪上,中國已經勝出印度一籌。本月初,在北京舉行中非論壇上,中國與非洲國家簽署了19億美元的貿易協定,免除巨額債務,並且向非洲提供加倍的援助。

  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和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10倍,印度則遠遠落在後面。印度政治分析師拉賈•莫漢指出,“在兩個自尊心膨脹的、對自身命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國家之間,敵對似乎來得很自然的,中國和印度都認為自己在世界上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平衡政治在這裏變得非常尖銳。”(美國《紐約時報》)

  中國為顯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採取平衡外交策略,胡錦濤特意“依次”訪問上述兩國,行程均為三天,訪問以經貿議題為主。胡錦濤今次對越南、老撾、印度和巴基斯坦四國進行國事訪問,從地緣上看,四國依次緊鄰中國南部邊境;從政治上看,四國都為發展中國家,在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與中國有較多共識;從經濟上看,四國是中國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胡錦濤訪問四國,是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建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的體現。(法新社)

  目前,中國在南亞地區新興的“向前政策”有三個目標,其中包括擴大其戰略通道,對南亞市場的經貿滲透,並通過它進入中東,最終解決自己後院和西部地區潛在的不穩定。印度是中國睦鄰政策的核心內容。(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報》)

3、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胡錦濤此行大突破較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亞非研究所南亞市主任胡仕勝認為,胡錦濤的印度之行,主要是改善兩國經濟層面的關係,雙方會設定新的貿易目標,而不是糾纏於雙方在敏感問題上一定要有重大成就。中印關係逐漸走向成熟,只有當雙方關係較為糟糕時,才有可能出現人們期待高層出訪能為兩岸關係帶來突破。(臺灣《中國時報》)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室研究員吳永年表示,目前中印在經貿、邊界問題等方面有未盡如意之處,兩國應通過增進互信,促進雙方的合作,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增進中印互信。中印之間存在的很多問題和矛盾,主要是因為雙方互相理解不夠,特別是印度對中國有所誤解。第二、解決中印經濟貿易的問題。印度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問題是很嚴重的。另外,中方對印度的商品進口檢查不多,而印度邊防對中國商品出口的檢查是很嚴格的,在這方面雙方也要加強互信;第三、促使雙方更多的能源合作。(香港中評社) 


二、雙方合作漸行漸近 中印大同不是夢

1、擱置分歧謀求合作 中印大同目標並不遙遠
  中國和印度要想修復被數十年來的相互猜忌損害的兩國關係並非易事﹐從兩國領導人21日的會晤中不難看出這一點。兩國領導人並沒有尋求在爭議問題上取得突破﹐而是將重點放在鞏固現有共同利益上。中印雙方此次簽署了十幾份協定﹐內容涉及從能源合作到文化交流的眾多領域。(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印兩國官員稱﹐雙方共同利益的增多正日益促使北京和新德里去構建新的關係﹐協調兩國在全球能源市場和貿易領域的利益。隨著兩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相同的問題﹐如對能源的渴求以及數千萬國民未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中印進行合作有著更充分的理由和更廣闊的空間。(美國《洛杉磯時報》)

  “CHINDIA”,是印度商務國務部長齋拉姆.拉梅什創造的。印度的中國問題專家、中國評論月刊的資深作者譚中把“CHINDIA”的中文意思詮釋為“中印大同”,傳神至極。 

  中印輿論一直有擔憂,兩國在邊界問題上的分歧不容易修補,兩國在國際戰略問題上、在核問題上、在多邊國際合作問題上仍然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不敢過分樂觀。但是,通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印度,我們可以看到中印關係正在發生令人鼓舞的重大變化,中印合作正在走向更高一層樓: 

  第一,中印要在更高戰略層次謀求更加長遠的合作。中方希望通過胡錦濤訪印增進政治互信,規劃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二,中印要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力度。除了中印邊界問題之外,中印經貿合作成為兩國領導人的重要議題。印度領導人多次表示,這個世界有足夠的空間讓中印兩個大國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

  第三,中印自由貿易區問題也是重要議題之一。據中國商務部透露,繼7月在中印邊境重開乃堆拉口岸後,中國政府正在考慮與印度談判自由貿易協定(FTA)。不過,由於印度政界和工商界對中國可能帶來的競爭力和影響十分謹慎,對此事積極性並不高。現在,重新啟動的新機遇到來。(香港中評社)

2、龍象握手中印合作 世界經濟格局有望改變
  對於世界兩大巨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和擁有11億人口的印度的這次見面,中國媒體以“龍象握手”這一成語賦予了歷史意義。“龍”指的是中國,“大象”則指印度。中國學者認為,中印人口約占世界的1/3,又是同處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如果兩國能在短期內消除合作障礙,達到彼此互信,那不僅意味著“亞洲世紀”的到來,而且將會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雙引擎”。(新加坡《海峽時報》) 

  中印發展模式各有千秋,兩國經濟有巨大合作潛力。今年雙邊貿易有望達到200億美元。印度的軟體產業以及為之配套的服務業具有優勢,中國的優勢產業在製造業和硬體方面。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有非常強的互補性。當然,中印之間也存在競爭,但這是有利於兩國發展的良性競爭。中印的崛起令亞洲的產業鏈發生變化,從20世紀以日本為領頭雁,四小龍、東盟、中國尾隨其後的雁行模式,轉化為21世紀以中國、印度、日本、東盟等相互推動的多引擎模式。(香港《文匯報》)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敏秋稱:“13億人口的中國和11億人口的印度各自實現了高增長,兩國的結合具有大幅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巨大破壞力。”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學教授烏頓(UTTAM)稱:“印度將通過與中國的相互牽制和平衡,掌握國際秩序,同時也會憑藉服務產業的優勢,要與製造業強大的中國實現‘雙贏(win-win)’。”(韓國《朝鮮日報》)

3、中印巴三引擎結合 決定亞洲未來發展趨向
  中國和印度一年半前開始了一個戰略夥伴關係。在此前提下,雙方反復強調良好雙邊關係對塑造有利於他們的力量關係,為亞洲和世界穩定、發展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重要性。這兩個國家都是蒸蒸日上的經濟大國,每年經濟增長率達到或幾可達到10%,雙方都認識到對方的潛力。

  訪問印度後,胡錦濤將繼續前往巴基斯坦。胡錦濤主席的巴基斯坦之行將受到印度最密切的關注,因為在美國事實上承認印度的核大國地位後,中國打算在核層面上更密切地與巴基斯坦合作。據說,巴基斯坦和中國很快就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麼一個協定對中國的意義是保證銷售和能源市場,對巴基斯坦來說有著更多更重要的意義。(香港中評社)

  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經濟專家漢斯•希爾佩爾特說:“巴基斯坦長期以來是中國的一個緊密的政治盟友。我認為,巴基斯坦會更大程度地對中國敞開。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工業發展程度比印度要落後很多。巴基斯坦人對自己說,我們寧可依賴於中國,也強于依賴於印度。再說,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政治衝突還遠遠沒有解決。儘管兩國都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兩國也都在南亞自由貿易協定上簽了字,但他們互相間實際上不做生意。”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這三個國家的關係從來就決定著並將繼續決定著南亞和整個亞洲的未來。因此,太多事情取決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此行。(德國之聲網)


三、發展模式各千秋 中國印度誰將領先

1、兩國經濟結構截然相反 毋須比較孰優孰劣
  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說,儘管中國和印度在世界經濟中日益變得舉足輕重,但是中國薄弱的金融系統,印度國民儲蓄的匱乏和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將會分別阻礙兩國經濟發展。

  在中國,眾多的國內和國外投資湧入到資本密集型行業,使投資回報率降低到無法維持的水準。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估計,在過去的10年中,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專案上,導致中國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大部分的投資,而投入到服務業的資金則嚴重不足。

  印度的情況恰恰相反:服務業繁榮發展,而製造業卻停滯不前。摩根士丹利印度分部經濟學家凱坦•阿海亞說:“印度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將來絕對不會有多大的發展。”這是因為印度的儲蓄率較低,因此可利用的資金相當少,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情況也是這樣。(英國《金融時報》)

2、語言呈優勢勞力顯年輕 相較中國更具活力
  自九十年代中期印度實行改革以來,印度一直以6—7%的幅度增長。雖然不及中國,但按照發展國家的標準來衡量,這種發展速度仍是非常快的。印度整體經濟並不發達,科學技術亦稱不上先進,軟體業卻如日中天,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又一個軟體大國。美國微軟公司前總裁比爾•蓋茨提醒人們:最大的軟體發展地既不會在美國,也不會在歐洲,印度很可能是下一個軟體超級大國。(英國《獨立報》) 

  印度獨立以前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成為該國的通用語言,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學生,都能熟練地閱讀英文文獻和進行英語會話。這一特點使印度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條件,印度開發的電腦軟體可直接出口英語國家,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

  印度勞動力相當便宜。就軟體人員而言,雇傭本國(印度)技術人員要比雇傭發達國家人員在價格上便宜10倍至20倍。另外,印度各公司對外提供的軟體發展服務,除了為確定規格而必須進行的對話外,所有開發作業都在印度國內展開。成本低廉可以說是印度叩開國際軟體市場的第一塊敲門磚。(日本《東方時報》)

  中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保持較大的經濟規模,其經濟規模早在1985年就超過了印度。中國的人均收入也較印度為高,1992年就超過了印度。但是,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大約10年之後,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就有可能超過中國,因為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中國的勞動力開始減員,而印度的勞動力人數還在繼續增加。因此,儘管印度的市場相對較小,但它仍有可能成為比中國更具有活力的經濟體。(英國《泰晤士報》)

3、紮根本土由下而上發展 啟示中國改革思路
  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只相當於中國的1/10,且不像中國那樣擁有數之不盡熱烈投資祖國的海外僑胞,但該國紮根本土、由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對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接近200年,獨立後一直飽受宗教、種族分歧和印巴衝突困擾,無法專注搞好經濟,但英治時期的一些優良傳統,包括司法獨立和民主政治,卻基本上保存下來。近十年來政府大大減少在經濟中的參與,令印度私營部門獲得蓬勃發展的空間,企業家得以盡展所長。(香港《信報》)

  世界銀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受訪印度公司中有五成二表示在籌集資金上遇到困難,而做同樣回答的中國公司多達九成。印度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為良好的企業管治提供了有利環境;據里昂信貸對25個新興市場所做的調查,印度企業的管治水平位列第六,中國遙遙墜後,排第19位。(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四、兩國關係逐漸升溫 面臨新十字路口

1、中印戰略利益存有分歧 損害雙方友好關係
  2006年是中國與印度的“中印友好年”,政治、經貿、文化等交流活動被炒得火熱。但這種親熱表現只存在於經貿層次,在攸關一己的戰略利害問題上,雙方仍有很大分歧。(美國世界新聞網)
 
  9.11事件之後,美國積極與印度交好,甚至容忍印度發展核武器,目的就是聯手防範中國崛起的威脅。而印度為了在南亞稱霸,也將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興建深水港、在緬甸克科島建立監聽站的舉動,認為是有意圍堵,因此對中國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中國的友好表現,被印度某些人視為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對印度而言,1962年的邊境戰爭是自己挑起,但戰爭結果是印軍慘敗,中國全方位獲勝,這使得一向自大的印度相當難堪,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並放棄長期引以為傲的“不結盟政策”,迅速向美國靠近。直到今天,印度仍將中國視為潛在敵人,隨時準備迎戰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個宿敵的聯手攻擊。(日本《中文導報》)

  印度現行以國大黨為主的聯合政府,包括其中的盟黨共黨,顯然都對中國仍保持一貫的敬而遠之政策,歡迎雙方加強經貿往來,有錢大家賺,但只要觸及任何與戰略國防安全有關的事務,就立即打住,常使中國踢到鐵板。(美國《星島日報》)

2、尚需消除印度對華擔憂 增強兩國政治互信
  中印關係的發展存在兩大障礙:第一,中國曾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第二,懸而未決的邊界糾紛。新德里尼赫魯大學東亞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阿查亞認為,中印關係是一種矛盾關係。

  阿查亞說:“我認為中印兩國關係目前的發展趨勢既非常重要,又非常矛盾。一方面,雙方接觸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正在加強;另外一方面,雙方又有強烈的不信任感,缺少互信。對這種矛盾關係的把握將決定彼此關係的最終演變。”(美聯社)

  專家認為,中國在說服印度進一步開放市場,把中印經濟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之前,還需要消除印度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對中國的擔心。但是,新德里不願意過早地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因為它擔心這會為大批廉價中國商品敞開大門,從而傷害到國內的企業,給印度出口商造成損失。(美國世界新聞網)

  分析人士認為,班加羅爾和上海,而不是新德里和北京,將決定中印關係的未來。但是,新德里最近要求對中國的投資進行特別安全審查,這給未來兩國的雙邊經濟關係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香港中評社) 

  印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中國將首次被列入“外國直接投資存在安全風險的國家”名單。新德里早就在提防中國對某些敏感領域的投資,比如電信和港口建設。但是,新政策可能會把敏感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大。(美國中文在綫網)

  目前,中國在印度的投資規模微不足道。據印度政府稱,從1991年8月到2005年10月從中國流入印度的直接投資總額為203萬美元。中國的統計數字要高得多,約為4735萬美元,但是,考慮到印度同期所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為362億美元,這一數額也不算高。印度對中國的投資相對高一些,約為13億美元。(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報》) 

  雖然中印貿易關係的迅速發展給兩國政治關係的升溫提供了動力。但除非雙方政治關係全面正常化(包括解決邊界問題),否則經濟接觸不可能完全不受制約。(印度《印度教徒報》)

3、中印民眾相互瞭解太少 政府還須加強宣傳
  出於安全上考慮,印度政府禁止中國公司在印度港口和電訊領域進行投資,而最大的障礙是兩國的邊境問題。影響中印關係改善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雙方由來已久的不信任。印度長期以來對中國同宿敵巴基斯坦保持特殊關係深為不滿;印度雖然同意和中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仍擔心如果這種關係加深,會身不由己被拉入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反美陣營;中國則對美國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戰略關係十分不安,擔心印度會繼日本之後,成為美國在亞洲牽制中國的另一張王牌。(泰國《星暹日報》)

  中印彼此間的不信任使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仍處於口號階段,兩國民眾的彼此印象很能說明這一點。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普尤公司不久前的一項調查顯示,43%的印度人和39%的中國人彼此都看不順眼。還有50%的印度人擔心中國經濟成長力對印度不利。(新加坡《聯合早報》)

  印度許多人對中國並不瞭解,尤其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把歷史上對中國的偏見同今天中國的快速發展兩幅圖畫疊加起來,形成了新的“恐華”認識。胡錦濤的來訪,給糾正這些錯誤認識提供了良好機會。(香港中通社)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印度,官方預計這次訪問將掀開中印友好合作的新篇章。作為文明古國,中國十多年來在經濟領域的崛起令世人矚目。作為鄰國,中印之間的恩怨與合作也牽動著世界的神經。胡錦濤這次訪印,毫無疑問將引起國際社會對兩國關係走向的興趣。

  中印關係經歷過從鮮花掌聲到炮火硝煙的大起大落。從長遠而言,印度政府和民間對中國的態度,“遏制”與“合作”的不同聲音恐怕還會爭吵一段時期。不過,合作雙贏的道路始終存在,也應該是兩國真正應該選擇的道路。(香港中評社)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