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存廢爭論再起 中國保護國粹須加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8 21:43:43  


外國人不遠萬里來華學中醫。
  傳統中醫有否必要取消?最近,一場針對此問題的大辯論正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展開,中國衛生部官員宣稱,決不會讓中醫退出國家醫療體制。官方表態註定這是一場僅存於民間的言論之爭,對於動搖中醫學的國粹地位有驚無險。但是,拋開始作俑者的個人用意不談,中醫藥當前在中國日漸瀕危的現狀也確實令人深思。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 實)


一、引發軒然大波 取消中醫形同鬧劇

1、張氏言論:引發軒然大波 做法實屬偏激
  10月7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張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聲稱中醫“不科學”、“不安全”,發帖徵集取消中醫的簽名,要求有關部門切實採取措施,讓中醫脫離國家醫療體制,使西醫成為國家唯一的醫療技術。

  張功耀在文章中說,西藥的行醫理論輪廓清晰,並通過科學試驗來證明其因果關係,但中醫則是經驗主義,不但概念模糊,且缺乏安全,不可信賴。他還對傳統中醫中的“把脈”產生置疑。雖然承認有中藥成功治癒病人的例子,但他認為,多數含有僥倖成分,還可能出現不確定的副作用。張功耀說,在研究了33年中醫後,他強烈感覺到傳統中醫無法解決臨床所遇到的問題。“那些中醫大學的畢業生根本沒有學到什麼知識,因為中醫本身就不是一門學科,毫無實驗基礎。”(美國《世界日報》)

  據報導,張功耀在互聯網上已征得1萬多人的簽名支持,其中還有不少是醫務工作者。然而,反對者的聲音似乎更為強大。在某門戶網站的聊天室裏,80%的帖子均是在譴責他的論斷。反對者指出,作為有著多年研究經驗的學者,張功耀不應對傳統中醫的優點視而不見。例如,針灸療法已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接受;在治療SARS患者時,中西醫結合的療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較一下香港與廣州的非典死亡率,就可以看出,香港的非典死亡率為17%,而廣州僅有3.6%。(新加坡《海峽時報》)

  作為一個研究者,張本人怎麼看待中醫中藥可能應該有其自由。然而,在網上徵集簽名欲取消或“勸退”中醫中藥的行為卻屬偏激之舉。所幸衛生行政部門對此頭腦是清醒的,斷然拒絕了張功耀們的“集體請願”。有個關於愛因斯坦的小故事:有人動員了100多名“科學家”一起連署反對愛因斯坦與相對論,愛因斯坦笑曰:如果真理真在他手中,他一個人反對我便足矣,哪里用得上100人?(廣州《廣州日報》)

2、取消中醫:論斷三大錯誤 結論不能成立
  湖南省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程醜夫表示,“取消中醫藥”論斷犯下了三大錯誤,即所採用的推理方法違背了邏輯學、其認識方法違背了辯證唯物論,並採用了臆造誣陷的手段,因而“取消中醫藥”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北京人民網)

  程醜夫說,“張先生得出‘取消中醫藥’的重要結論時,基本上都是採用舉例的方法進行推理的。進行邏輯推理,推理的前提條件必須充分,採用舉例的方法來得出推理的結論,其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程醜夫認為,張功耀先生在《醫學與哲學》2006年第4期發表的《告別中醫中藥》一文,採用了用特殊否定一般,將偶然作為必然的認識方法。“他不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而是僅舉一些古書的例子,又沒有看到這是當時科學和時代局限所造成的個例,進而採用特殊否定一般的推導方法,強加給整個中藥,顯然這一認識方法是錯誤的,由此產生的結論也是錯誤的!”

  “張先生稱,中醫是以嚴格的‘奇方’追求奇效為難患者,並為醫生的無效施治開脫責任;古代醫方大多憑經驗,沒有什麼理論。這是採用臆造和污蔑的手段來抵毀中醫中藥。”(湖南紅網)

3、存廢之爭:民族情緒氾濫 論辯恐將變味
  關於中醫藥是否是偽科學的問題,我們看不到科學的探討,而是看到一場口水戰,甚至再次滑入中西方文化之爭。那些力挺中醫藥的論者,似乎更多出於情感,而非理智。說中醫藥不行,或說西醫勝於中醫,馬上就會引發一些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問題很快就會被轉移到中國人與西方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立上來。應該看到,目前的形勢已經明顯超出了學術範疇,簽名行動借助互聯網,已經演變成為一場“大眾的狂歡”。(廣州《新快報》)

  眾所周知,西醫和中醫畢竟是兩套不同的科學系統,二者共同切分中國的醫衛“市場蛋糕”,如今中醫“門庭冷落”,西醫被“踏破門檻”,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像某些人希望的那樣,中醫退出國家醫療體制,受益最大的肯定是西醫。因此人們擔心,中醫和西醫“同行”難免“相輕”,參與其中的醫衛工作者是否都能保持公心,才不會演變成西醫與中醫的行業利益之爭?(江蘇《江南時報》)


二、存廢爭論再度升溫 彰顯中醫困境

1、自身理論所限 中醫生存危機必須正視
  近代以來,中醫藥學被斥為“唯心主義”、“民族的恥辱”,甚至被同於騙人的“巫術”而予以“廢除”,這是盡人皆知的。上萬人徵集取消中醫的簽名,既是中醫“廢除論”主張的延續,也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又一次交鋒。透過這場爭論,大陸官方確應正視中醫藥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法國《歐洲時報》)

  從上世紀初至今,中國人特別是知識階層,一直有著對“德”、“賽”兩位“洋先生”揮之不去的情愫,而有關“偽科學”與“唯科學”的口水戰也曠日持久。以“神秘”、“神奇”揚名世界的中醫藥自然也就因難以進行“定量的科學研究”而不可避免地捲入這場紛爭。而中醫缺乏必要的自信,中醫已經存在發展了上千年,對中國人健康的作用有很多確鑿的歷史明證,但現在一些人苦心尋求西醫理論來證明中醫的療效,可是建立在東方辯證哲學和經驗基礎上的中醫,在目前狀況下,還很難通過建立在實驗醫學的基礎上的現代西方醫學理論來解釋(有人曾評價說,這像是用化學理論解釋物理問題)。(上海東方網)

  西醫重在“快治”,中醫藥卻重在調理,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養”。中醫藥無論是製作還是服用都特別麻煩,這與西醫的一個小藥丸加杯白開水的解決方法相比太麻煩。“現代人講求效率,誰還有工夫去拿一包包草藥,按順序煎煮半小時,然後再趁熱喝掉?”因此,中醫藥的製劑問題成為當今中醫需要攻克的難點。(上海《新聞晚報》)

  中醫還缺乏一個對疾病的預後判斷體系,加大了部分群體對中醫的不信任。在西醫的診斷體系中有絕症,比如癌症,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症,那麼人們大都能接受患者會死亡的結局。可是中醫體系卻沒有這樣明確的絕症診斷,很多時候中醫給人包治百病的印象。很多癌症患者在中醫體系裏可能被診斷為“痰”疾,並似乎是可治的,如此,很難讓人接受“痰”疾患者的死亡。(四川新聞網)

2、偏廢中醫導向 後繼無人重創中醫發展
  更加重要的是,大陸官方及醫療、教育等機構存在“偏廢中醫”的導向。據說大陸的藥管機構完全用西醫GMP標準管理中藥;中醫機構由學西醫的掛牌;教育體系西醫化,從中醫院校畢業的各層次學生中,經過西醫系統進修者占96%以上。(美國《僑報》)

  在中國,有兩種職業是越老越好,一種是教師,另外一種就是醫生。但就是“老”字造就了中醫後繼無人的尷尬。學習中醫,即使要達到本科畢業的水準,也要把800味中草藥爛熟於胸,包括草藥的外型,形狀,功能,相互之間的反應都要完全掌握。每個草藥的說明文字平均要1000個字,800味的說明就是80萬字。本科畢業的學生又要求對500個藥方爛熟於胸,每個藥方說明文字也達到1000字,合起來就是50萬字,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初出茅廬的中醫,也要把將近100多萬字的內容完全掌握。另外,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醫生也要有大量的相關經驗,平均算下來,每個醫生至少要治療過30萬個病人,才能對中醫有較深刻的掌握。因此,人才培養週期太長是一個極大的難題。(上海《新聞晚報》)

3、市場監管不力 魚龍混雜破壞中醫信譽
  近年來,打著中醫幌子、裝腔作勢欺騙患者,以“奇方”追求“奇效”坑害患者的惡性事件更是渾水泛沉滓,擾亂視聽。不少正規藥廠在利益驅動下,也利用中醫的名號招搖撞騙。如日前曝光的吉林某藥廠生產的“養血安神片”標稱中藥製劑,卻添加了西藥“艾斯唑倫”。此對中醫信譽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四川新聞網)

  中醫藥生存環境如此惡劣,主管當局難道就沒責任?中醫藥之危又何嘗只受幾個民間人士的鼓噪?振興中醫藥,官方僅有幾句鼓勵的言辭恐怕是遠遠不夠的。(美國《僑報》)


三、中醫亟待拯救 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1、中醫不能再走西醫化之路
  中醫之淪落今天這樣奄奄一息的境地,恰恰是由於中國在中醫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和措施的結果,概括地說就是用管理西醫的方式來管理中醫,用培養西醫的方式培養中醫,將中醫“西醫化”,還美其名曰“科學化、現代化、國際化”。(湖南紅網) 

  中醫和西醫各自孕育于兩個完全異質的文明系統,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哲學背景,因此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和變化規律,用任何一方改造另一方的結果,就必然會導致另一方的消亡。(廣州南方網) 

  用西醫改造中醫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庸醫的大量增加和良醫的急劇減少。因為中醫需要靠師傳,即需要靠在師傅指導下的長期實踐來積累經驗,才能夠學會針對不同病人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而現今的中醫高等教育,由於學步西醫的原因,只能教給學生一點脫離實踐的書本知識,根本無法傳承中醫,學中醫畢業的大學生不會用中醫方法給人治病的大有人在。(海南《海南日報》)

2、中醫粗放模式有待精細化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僅僅死守幾部傳統經典,自我封閉陶醉,是拯救不了中醫的。惟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才能使中醫走出“瀕危”之境。(廣州大洋網)

  中醫既然作為一門科學存在,就不應是靜止的、不變的,而應是發展的、變化的。由於受古代科學這一母體的影響,中醫藥學在精確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這是中醫的“軟肋”。所謂“中醫不科學”的非議,大多發源於此。近年來,來自日本、韓國的“洋中藥”大舉進軍中國,使“中藥鼻祖”屢屢陷於尷尬之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老傳統未能與現代科技相融合,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嚴重滯後。例如,中藥炮製仍固守“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古訓,帶有濃重的模糊和神秘色彩;中醫藥仍沿襲“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鍋,一喝一大碗”的粗放模式。(北京《人民日報》)

3、中醫藥修法立法尚須加速
  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醫學和文化的雙重屬性。雖然,在中國的憲法及相關的衛生法律中,早已確定了中醫藥在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地位,但仍然缺少一部獨立的中醫藥法。據瞭解,在國外,韓國、泰國頒佈了有關傳統醫藥和中醫藥的法律法規,就連曾抵制中醫藥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也都頒佈了有關中醫藥、針灸的地方法規。因此,加快完善中國中醫藥立法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廣州《南方週末》)

  當前,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全國範圍正逐步推進,但是陳舊的管理方式和立法已經與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不相適應。按照衛生部頒佈的《執業醫師法》,那些沒有學歷、不懂得外語,卻長期行醫、聲望卓著的中醫師,卻得不到營業資格——這使中醫的生存危機變得更加嚴重。如果這一趨勢不能及時被扭轉,無須萬人簽名呼籲,中醫的毀滅也將僅僅是時間問題。(海南《海南日報》)


四、韓醫申遺敲響警鐘 中國還須反省

1、保護文化傳統 不能流於空喊口號
  起源于中國的中醫傳到周邊國家已有很長歷史,但發展到今天,中醫形成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穫”的格局,就很值得深思。細究起來,無論是日本推出的“漢方藥”,還是韓國制出的“韓藥”,其實質都離不開中醫的藥理和配方。如今,韓國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實讓人不解:為何國人非要等到別人來搶注了才知道要保護自己的國粹?為何中國在“申遺”上就頻頻落後韓國半拍?(廣州《廣州日報》)

  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遺產,卻淪落到被別人更名改姓申報世界遺產,終究不是件高興的事。或許正是有鑒於此,中國民俗專家、中國民協副主席白庚勝建議,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優先邊疆和共存文化。

  事實上,中國並非像白庚勝所說,在韓國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之際,才開始重視中醫的申遺。早在200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開始醞釀中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持溝通。但問題是,中國的“申遺”要不就是總停留在“喊口號”階段,要不就是賦予其過多的經濟利益在內,而根本上忽視了文化遺產的真正文化價值和底蘊。拿端午節來說,其實韓國在“申遺”之前,我們早就有此意向。但當我們還在為端午節要不要放假而爭論不休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已經悄悄地獲得了“申遺”的成功。(湖南紅網)

2、急功近利心理 中國必須深刻反省
  就在中國國內爭論是否告別中醫的時候,我們的近鄰韓國正打算把韓醫(以中醫為主要內容),申報為世界遺產。目前韓國和日本把持了90%的中藥國際貿易,每年國際貿易額達數百億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還在爭論是否告別中醫藥,委實讓人痛心。(四川新聞網)

  對於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黃鶴樓等,國人因瞭解它們的價值而一再呼籲保護,甚至不惜以重金修復或從國外贖回。國家也制定相關法律,對破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繩之以法,予以嚴懲。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曾對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過卓越貢獻、拯救了無數生命的中醫中藥,國人則難以認識到其價值,動輒貶之為“不科學”、“迷信”、“落後”而大加鞭撻,甚至不斷提出“廢止舊醫案”、“告別中醫中藥”等主張,致使中華民族的瑰寶近百年來慘遭厄運,不斷萎縮而竟至陷入難以生存的境地。(廣州《南方週末》)

3、文化屬於人類 中國不必狹隘對待
  從整個人類來看,文化是多樣性發展的,每一個民族都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基於友誼的人類文化互相交流正是推進世界文化多元發展和共存的重要因素。具體涉及到文化遺產,在起源上就只能是歷史形成的,歷史上屬於誰,應該是很清楚和明確的。而隨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往往為全世界所共同擁有,並多少程度不一地被同化,這反倒表明該文化遺產的強大影響力和滲透力。中醫的發展就是如此。(廣州《廣州日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並不是一部“文化商標註冊法”,其立意是確認各國的傳統文化遺存、確認其保護責任。中國人申中醫和韓國人申韓醫,都是在國際法框架下互不衝突的正常做法,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那種流行的所謂“中醫成韓國人的了”的傳言,根本低估了《公約》的國際理性和聯合國專家的智商——他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弱智,人家也不會去做“宣佈中醫屬於韓國”這樣愚蠢的事。(河北《燕趙都市報》)


  “萬人簽名取消中醫”活動雖是一場鬧劇,但是給了人們一個深刻反思的機會。與韓國為韓醫申遺、外國中醫熱相比,中醫在國內卻面臨生存危機。對能夠帶來物質利益的文化遺產,中國各地爭得不可開交,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有7個省申報國家文化遺產,而對一些不能立竿見影速見成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醫、中秋、端午等等,卻不聞不問。這是中國保護傳統文化的最大弊病。(北京央視國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