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大會創新思路 和諧文化深入人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5 11:03:32  


文聯大會創新思路 和諧文化深入人心。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中共十六大以來文藝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而且胡錦濤在會上發表了有關其文藝政策的重要講話,因此備受關注。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文聯大會召開 非同尋常值得關注

1、全國文聯大會引人關注 富有歷史轉折意義
  簡稱“文代會”的中國文學藝術界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及簡稱“作代會”的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定於11月10日在北京舉行,是為中國大陸文藝界的一件有轉折意義的大事。(香港中評社)

  中國大陸的文代會,現在已制度化的五年一度舉行,而作代會則套著召開,今次大會之所以是有轉折意義的大事,由三個方面來表現。

  首先是這次文代會和作代會的開幕式,值得關注的是胡錦濤講話,內容是其對文化建設、文藝發展方向等提出整體思路,未來就是胡錦濤文藝思想。

  第二個具轉折意義的,與胡錦濤講話有關,今次文代會和作代會,除了總結五年來的工作之外,還要提出未來文藝發展的動員令,由上屆江澤民提出的建設“先進文化”,將要轉到建設“和諧文化”的新思路上去。同時要提出繁榮文藝事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新要求。

  第三個具轉折意義的,是文代會要選舉新一屆中國文聯領導機構,作代會要選舉新一屆中國作協領導機構,這是今次大會最艱難任務。以中國文聯論,自稱“年方90”的周巍峙,已連任兩屆主席,今次應當下馬,現在沒有郭沬若、周揚、曹禺級數的人,誰來接手?最終是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當選為新一屆文聯主席。再以中國作協論,1949年以來只有兩人任主席,即茅盾和巴金,巴金走後,大位虛懸,覷位者當然不少,但要找到巴老級數,則沒有可能,答案揭曉,著名作家鐵凝當選。(美國《世界日報》)

2、北京高層亮相文聯大會 凸顯官方重視程度
  10日上午,第八次中國文代會、第七次中國作代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式時,除了黃菊外,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幹八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數亮相,可見官方對此次文壇大會的重視程度。這也是胡錦濤第一次以最高國家領導人身份出席文代會和作代會。(美國《僑報》)

  此次文聯大會以前所未有的“特殊待遇”——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致詞,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之所以將其稱之為“特殊待遇”,是因為自從1953年全國文協改名為中國作協以來,歷屆作代會都沒能像此次這樣,由國家“一號首長”親自在開幕式上致辭祝賀。(香港《大公報》)

3、打破作家“帶枷起舞”局面 文藝高潮有望到來
  可以預期,在胡錦濤提出“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新時期文學新主張之後,中國文學的創作高潮有望再次來臨。(香港《文匯報》)

  從解放思想、繼承創新、尊重文學創作客觀規律並給作家的心靈鬆綁的角度看,唯一能夠與之相比的是二十一年前的四次作代會,因為那是一次讓中國作家們集體感覺到文學黃金時代來臨的盛會,也是一次充分體現作家民主權利的大會。

  兩次作代會前後相隔二十多年,中國的國情已經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胡錦濤時代的主旋律是“三個面對”,亦即“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北京人民網)

  觀察家認為,中共自確立“以人為本”國策以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正在由一個“革命党”轉變成“執政黨”。胡錦濤在作代會上明確質疑“如何找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證實了這一變化。(北京CCTV網)


二、和諧文化正式確立 引領文化發展

1、胡錦濤文化綱領浮現 文化發展定調
  胡錦濤在文聯大會上發表了有關其文藝政策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和諧文化”的概念。值得留意的是,胡錦濤在其發言裏,一方面指示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但另一方面,胡錦濤也提出:要“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又指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並強調“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泰國《世界日報》)

  胡錦濤在八次文代會和七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出現階段中國文化工作的主題,就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這個“文化工作主題”有兩層含義:一是建設和諧文化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二是和諧文化建設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北京《光明日報》)

  胡錦濤的講話,在與會代表中引起熱烈反響,他們表示,這是一篇高屋建瓴、全面深刻闡述當前文藝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綱領性文件,為新世紀文藝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北京新華網)

2、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淨化輿論環境
  構建和諧文化,與“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並行不悖。胡錦濤提出的這一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榮辱觀,實際上回答了在生活多樣性越來越突出的當今時代,一個人,一個社會,究竟應該確立怎樣的價值標準和道德原則問題。“八榮八恥”讓生活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裏的人們,找到了鮮明的是非尺度,找到了價值和道德底線的歸宿感。(海南《海南日報》)

  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文化,輿論引導相當重要。文學藝術作品、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都應自覺地宣傳“八榮八恥”,堅持“八榮”,反對“八恥”;宣導“八榮”,抵制“八恥”。必須旗幟鮮明,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以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貴州《貴州日報》)

  構建和諧文化,既是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何建設和諧文化,這是一個大題目。破解這個大題目,需要從破解一個一個小題目入手。而消除文娛界和文娛傳播領域的“三個淹沒”就是一個急需破解的小題目。所謂“三個淹沒”,就是在文娛界和文娛傳播領域存在的“低俗淹沒高雅”、“走穴淹沒公益”、“緋聞淹沒德藝”。(廣州南方網)

3、塑造中華文化軟實力 擴大中國影響
  我們發現,在韓劇《大長今》婆婆媽媽、纏纏綿綿之中,中國人認識了韓人性格和韓國文化,與此同時,韓國手機和汽車更熱銷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紀是“軟實力”較量的時代,單憑軍事和經濟等“硬實力”拼鬥,已難贏得各國尊重。日本飲食業更提出“軟實力”戰略,希望以“生魚片”和“壽司”為先導,開闢外交新局。而美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軍事霸權,也掌握著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權。西方的媒體“軟實力”遠超其經濟“硬實力”。 

  而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綜合國力的增強改變了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但其間,中國卻鮮有美國大片、法國時裝、日本動漫、韓國連續劇那樣的大動作。(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

  被外國媒體譽為“中國的形象大師”的全國政協委員趙啟正認為,“只有在世界文化佔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文化大國,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新加坡《聯合早報》)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播影響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英國《衛報》)


三、現實觸目驚心 文化重建不容忽視

1、傳統文化漸失 文化建設幾近空白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在中國不但沒有發揚光大,甚至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海外華人發現,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例如清明節的祭祖儀式,在中國大陸已經難見蹤跡,反而在海外被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比如中醫,最近一場針對傳統中醫有否必要取消的大辯論正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展開,拋開始作俑者的個人用意不談,中醫藥當前在中國日漸瀕危的現狀也確實令人深思,反觀韓國將中醫改稱“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作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新加坡《聯合早報》)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破舊立新”被當作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被貼上“迷信”或“文化糟粕”標籤而遭批判和禁止。結果在文化上,“舊”被破了不少,“新”卻沒見立起來。(韓國《東亞日報》)

  一名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指出,嚴格地說,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建設幾乎等於空白,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所剩無幾,這是當代中國人缺乏文化追求和精神寄託的重要原因之一。(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文化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腐敗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讓輿論常常感慨人心不古,這些現象雖然可以解釋成是中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消極因素”,但這類“消極因素”恐怕不會隨著經濟增長和生活寬裕而自動消失。(日本《中文導報》)

2、文化心態堪憂 文化傳承日益變味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讓人感覺中國人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自信,殊不知,文化的危機以及中國人對文化抱持的心態,正在出現大的問題,不能不加以重視。(法國《歐洲時報》)

  眾所周知,端午節是中國人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約定俗成並逐漸發展起來的民間節日(當然也有其他的起源說)。當南韓申報“江陵端午祭”為文化遺產時,中國大陸內部竟然一片討伐之聲,更掀起了所謂的“保衛戰”,並以端午節的故鄉,洞庭湖東岸龍舟竟渡發源地湖南省岳陽提出相同的申請。直到南韓申請成功後,大陸才出現反省的聲音。我們認為,端午節風波:正顯示出中國人的文化心態還是大有問題,反映出中國崛起中的盲點。(英國路透社)

  中國崛起正在帶動一些人“文化獨尊”的妄自尊大心態。端午節雖然起源中國,但也是東亞地區數十個民族在各自歷史發展中共用的民俗節日。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國的光榮,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如果東亞各國的文化,都要打上中國專有的印記,那自然就會引發“文化威脅論”,推而廣之,就會演變成“中國威脅論”。難道文化和歷史版圖上的“主權爭議”,就不會擴大成領土問題上的“主權爭議”?

  其次,中國人常常自稱熱愛歷史、熱愛文化,但實際上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文化,不努力保護文化遺產,卻是常態。但當別人申請文化遺產,就要站出來“捍衛”。如果說文革中的文化破壞是在特殊政治環境中形成的,那麼在經濟大潮中的文化破壞,就不能再指責別人了。以江陵跟岳陽比較,就可以知道南韓在端午祭上付出的心血遠超大陸。臺灣作家龍應台在批評北京等地現代化建設無視文化遺產時痛心地說,在所謂的地產商利益推動下,數萬個胡同被推土機夷為平地,北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毀於一旦,令人歎息。 

  還有,中華文化原本強調對人寬,對己嚴,反求諸己,但在所謂保衛端午節的風波裏,有文化人聳動地說“別讓屈原慟哭地下”,當韓劇流行時,又有人說是“文化侵略”。中華文化因五千年的厚積,在過去民族危機時都沒有垮臺,但今天在大陸的經濟大潮激發的物欲橫流中卻遭遇空前危機。(美國《世界日報》)

3、文化赤字嚴重 文化交流未達目的
  被外國媒體譽為“中國的形象大師”的全國政協委員趙啟正在今年“兩會”上說,和中國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出現嚴重的“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趙啟正以圖書為例指出,多年來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以上。2004年,中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有4068種,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的圖書版權有2030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694種,輸出22種。(新加坡《聯合早報》)

  在電影方面,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卻屈指可數。而美國電影的生產量儘管只占全世界的5%至6%,但放映時間卻占全世界放映總時間的80%。趙啟正稱:“一種語言形成霸權後,就意味著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和民族將很容易擁有資訊霸權和文化霸權,並會影響政治話語權。”(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指出,造成文化赤字的根本原因是,舊有的文化體制束縛了藝術生產者的手腳,阻礙了文化資源的優化組合,致使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相應的輸出制度嚴重缺乏。“因此,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也恰逢其時。”(北京新華網)


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時機頗為緊促

1、文化體改萬事具備 啟動時機到來
  在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上新路的同時,中共領導層已在發展戰略層面,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並列為“四個建設”。(美國《世界日報》)

  2005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文化體制改革將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北京新華網)

  今次文聯大會,胡錦濤在講話中說,要“制定規劃、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改善條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扶持和表彰獎勵優秀文藝人才和文藝作品,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機制”。顯示啟動文化體制改革已經水到渠成。(北京人民網)

2、鋪開文化體制改革 包含多層意義
  文化體制改革在胡溫領導層登臺的中共十六大即提出,其後經過了三年的試點,此次領導層決定鋪開文化體制改革,除了與新的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配套之外,還有多層意義。(美國世界新聞網)

  首先是胡溫領導層希望全面落實以“科學發展觀”為名的新施政理念,其核心就是結束以往的經濟掛帥,力倡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力倡自主創新。于此,經濟建設仍是“中心工作”,但文化建設要相應提升位次,擺到更重要位置,以之實現“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建立。

  其次,中國大陸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經濟市場化、文化商業化的衝擊下,文化領域的建設相對滯後,出現文化的墮落、文化的腐敗。文化體制的改革,已到不改不行的地步。

  再有,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國力逐漸增強,但綜合國力中文化軟實力現狀堪憂,成為拖著中國全面復興之路的後腿,在國際文化競爭中,不敵發達國家,也不敵部分新興工業國。胡錦濤多次講話均強調要全面強化“軟實力”的發展。(美國《星島日報》)

3、文化體改兩大難點 或將雙線並舉
  中國大陸的文化體制,在中共領政下,在經濟市場化發展下,出現了獨特的面貌,即文化體制中分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大部分,有不同的機構和不同的屬性。文化產業是市場化的部分,向不同的經濟成分包括私營和外資逐層開放,體現其市場性和經營性;而文化事業則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由官方養起來,體現其公益性和政治性的色彩。(美國世界新聞網)

  長期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難題,就在於文化的產業和事業兩線難分,無法求得文化體制的改革深化、文化資源的調配、文化生產力的激發。近三年來中共主要著力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部分成功,這增加了當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信心。于此,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將以雙線並舉的形式推開,即文化產業的“放開去”,文化事業的“養起來”,由之而實現文化格局的多元化發展,希望實現中共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運營機制。(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目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方案,詳細內容仍未敲定,但由政府主導文化事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兩線並舉,已是主要方向。(新加坡《海峽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