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騷亂給予各國哪些警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1-16 08:44:35  


  法國的騷亂已半個多月,個中的因由,對法國、歐洲及世界的影響,特別是歐洲的移民政策的反思,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本社為便於讀者的進一步了解及研判,將一些媒體的相關輿論精選、匯集,供讀者參考。(評論員 葉欣)

  一、法國爆發騷亂原因多重

  1、少年觸電事故是此次騷亂導火索

    巴黎這次發生騷亂,沒有任何先兆,起因也很簡單。事件開始於上月二十七日晚上,當時,警方在巴黎東北郊的克利希蘇布瓦鎮對一個搶劫案進行調查。三名當地少年為逃避員警的追趕,躲進了一座變電站,其中十五歲的巴努和十七歲的齊亞德在變電站內觸電身亡,另一名少年也身受重傷。

  兩名少年觸電死亡的消息傳出後,很快在巴黎郊區引發騷亂。數百名青年走上街頭,開始以暴力發洩不滿,表達抗議,並與員警發生衝突,演變成社會騷亂。連日來,騷亂不斷蔓延,據報導已波及十來個城鎮。(香港《大公報》)

  2、法國移民政策失敗所致

  法國不斷升級的暴亂,顯示30年來的移民神話已經破滅。愈來愈多法國人認為,無視種族多樣性的移民融合模式,在法國已宣告失敗,英美的「大熔爐模式」逐漸受到注意。 

  法國的移民模式,源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信條,認為強調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的不同,會損及國家的團結,要求移民忘卻根源,融入主流社會,成為真正的法國人。反觀英美國家的「大熔爐模式」,只要求移民學好英文、守法和交稅,並鼓勵新移民建立種族社區,採取多元文化政策。 

  在過去30年來,法國人漠視文化邊緣地區進一步與法國社會和文化產生隔閡,占了法國人口近1/10的移民在就業、經濟地位和社會機會上飽受輕視。事實上,移民在法國的成功例子屈指可數。(香港中評社)

  二戰期間,法國從意波西希俄等國大量吸收移民,以補勞動力之不足;戰後,在高速發展的“光輝30年”間,又從阿爾及爾等北非前法國殖民地國家吸收勞動移民,加速經濟發展,這些移民亦帶來回教信仰。

  通過“家庭團聚”合法移民法國的新一代,很難融入法國社會,他們缺乏生活技能,失業率高達25% ,這批人成為“問題青少年”,經常打砸搶燒殺;實際上,在克?希蘇布瓦市爆發騷亂之前,打砸燒已是常見犯罪行為,可謂早已有之。少年電死事件,只是移民社區發難的藉口,宣洩對政府鎮壓行動的積怨。(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3、騷亂根源在於城鄉差距

  法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工業國之一,經濟發達,社會進步。但是,在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度,社會矛盾依然不時爆發,說明建立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並非易事。有專家認為,觸發這次騷亂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如在騷亂發源地的克利希蘇布瓦鎮,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是法國平均失業率的兩倍。另外,外來移民大部分居住在郊外地區,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一般都不如城市居民。專家們指出,要想真正從根本上消除騷亂的根源,必須縮小城鄉差距,消除歧視,減少失業。(英國《泰晤士報》)

  二、法國政府處理手段欠佳

  1、法國政府危機處理效果欠佳

  騷亂發生後,法國政府和巴黎當局高度重視,不僅派出了訓練有素的防暴員警,力爭儘快制止騷亂,內政部長薩爾科齊表示要實行「零容忍」政策,但幾天來的事態發展表明,僅僅靠出動員警並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政府的危機處理方式遭到了反對黨的批評。法國內政部長就騷亂事件使用了不恰當的侮辱性語言,他將弱勢群體稱為「暴民」,將參加騷亂的青少年稱為「渣滓」,這些表述加劇了民眾的不滿,對騷亂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因而受到了法國社會黨的批評,甚至政府內部也打起了口水仗。

  法國政府大概在開始時也沒有估計到騷亂會延續這麼長時間。事件發展到第六天,德維爾潘總理不得不取消出訪加拿大,召開內閣會議研究對策。本週二,德維爾潘總理還會見了三名觸電孩子的家長,承諾對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另外,警方在處理騷亂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誤,如為了驅趕騷亂人群,員警將催淚彈投進了一座清真寺內,激起了正在祈禱的穆斯林的強烈反應,更加激發了民眾與警方的矛盾。(香港《大公報》)

  2、法國政府態度過於溫和

  在這場被美國媒體視為「內戰」的暴動中,法國人不說暴亂,而是說「騷擾行為」,避免用犯人字眼,而統稱「年輕人」代替,甚至探討問題時,強調是因為郊區缺乏運輸工具進入城市而導致的,以此避免碰觸大家都不願去觸動的敏感種族界線。(臺灣《中國時報》)

  3、法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國家機器真正運轉,以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平息暴亂,維護法律的尊嚴,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起碼的社會正義

  10天以來在巴黎及其周邊城市所發生的事件之性質證明:當務之急,是國家機器真正運轉,以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平息暴亂,維護法律的尊嚴,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起碼的社會正義。在這一原則問題上,在一邊是暴徒,另一邊是人民的時刻,“法蘭西”這三個神聖的字所表現出的任何軟弱與猶豫,都將長久地、深深地損害法國的尊嚴、傷害老百姓對法律的信心。而這個結果將是災難性的。(法國《歐洲時報》)

  三、華商困境值得關注

  1、華人在騷亂中首當其衝,受到攻擊

  在各處激烈而恐怖的破壞行動與騷亂聲中,眾多商店被燒、數百輛汽車被毀、許多無辜人士無可避免受到傷害,其中亞裔移民特別是華人,更在騷亂之中受到池魚之殃,不但精神上擔驚受怕,更因為商店產業毀於一旦,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旦發生暴亂事件,華人卻總是首當其衝,成為歹徒的攻擊目標。此雖然是因華人經濟財富比當地人豐厚,容易引起歹徒垂涎的緣故,但是華人移民平日專心經商,對政治缺乏關心,被排斥在國家政治主流社會之外,因而無法為自己爭取政治權益,取得安全保障,加上遇事時無法團結一致,也是容易成為暴徒攻擊洩恨的原因。(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2、華商在騷亂中奮起自保值得欣慰

  值得欣慰的是,在暴亂中損失慘重的華商已經表現出這種成熟與睿智。華人商鋪聚集的巴黎北郊歐拜維力埃市的華商們,也開始組織起來,在夜間駕車巡邏,加強與警方的聯繫,以保護街區商鋪與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的表現,也堪稱是黑色之間的亮點之一。他們的行動將向世人宣示:我們不僅是移民,我們更是公民。公民不會聽任邪惡在我們周圍蔓延。 
  
  在暴亂中市民奮起自救,除了保護自己的家園的實際意義之外,還有一條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這就是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了深深植根于民心的“邪不壓正”的信念。這對參與暴亂者的震懾作用是員警的催淚彈所不能代替的。可以想像,如果這樣的行動生髮開去,進入法國的大街小巷,暴亂將迅速失去“市場”。 

  在公民自救的過程中,我們只能以正壓邪,不能以暴制暴。這也是考驗公民性的關鍵。法國北郊某城居民將兩個放火青年和平送進警局,而未動他們一個手指頭的行動,堪稱楷模。這是旅法華商在“自救”行動中所應該效法的。(法國《歐洲時報》)

  四、巴黎暴亂向各國敲響警鐘

  1、汲取法國騷亂教訓在於勿忘民眾利益,消除歧視是根本

  巴黎騷亂根本原因如法國就業機會平等部長貝格貝所說:「只有通過消除歧視,而不是部署更多防暴員警,才能重新恢復秩序和平等」。法社民党發言人朱利安.德雷也對媒體記者說:「對富人區實施安全政策,忘記了普通大眾」也是教訓之一。這兩個政要的見解儘管角度不同,但都觸及到問題的關鍵,這就是:任何政策的出臺,千萬不要忘記普通大眾。而法國媒體也透露,在鬧事的重點地區,巴黎郊區民眾失業率為10%,為法國其他地方失業率的兩倍。假若只考慮到小數人的利益,而忽略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必然會導致利益衝突,導致矛盾出現。(香港《大公報》)

  2、社會矛盾不容回避

    以自上月下旬開始在巴黎出現的暴亂來說,其持久時間之久,蔓延速度之快,造成損失之大,涉及範圍之廣,實屬二戰以來所罕見。作為旅遊大國,法國已遭到不少國家的旅遊警告。但是,當人們旁觀巴黎暴亂的時候,千萬不應有任何幸災樂禍的心理,而應從借鑒的角度,思考這場暴亂的教訓、根源和起因,因為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類似的事件。

   在任何國家,社會問題總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暴露的初期,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也屬常情,但要知道,社會問題猶如病魔,可以躲過今天,卻躲不了明天,問題積壓久了,爆發時的震動力就會更大,破壞力也會更大。如果像人們通常所說的,將矛盾消滅在萌芽階段,這當然是最理想的,但現實中往往並不能做到。一些國家常常忘乎所以,忽視對社會問題的根治,或是採取回避、等待、觀望的態度,但主觀上的忽視並不意味著問題的消失。在政府麻痹的時候,矛盾在不斷地發酵、積累,直至找到總爆發的時機。(菲律賓《世界日報》)

  3、國家僅僅擁有財富是不夠的

  一個國家,沒有財富是不行的,但僅僅擁有財富又是不夠的。財富可以使一個國家國泰民安,也可以給一個國家帶來滋生社會矛盾的土壤。若論財富,法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有目共睹;若論財富分配,法國還算不上是世界上分配最不公的國家。但是,法國政府長期以來忽視了改善外來移民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況,最終釀成了這次社會矛盾的大爆發。(泰國《中華日報》)

  4、文化共存不應是空話

  當今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單民族的,在不同民族或族群共存的國家,文化共存是保證國家穩定的重要保證。在法國,雖然沒有刻意扼殺少數族群的文化,但在為少數族群創造文化共存的空間方面,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曾記得,法國頒佈禁止穆斯林女孩戴頭巾上學的法律,一度引起強烈反響,遭到穆斯林族群的堅決反對。像這樣的文化政策無疑為族群共處埋下了隱患,這對那些多民族國家而言,更是引以為戒的極好例子。(香港《大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