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危機再度升溫 解決須有新思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7 09:42:34  


伊朗核危機再度升溫,和平解決須有新思路。
  4月11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開始訪問伊朗、進行斡旋的前一天,經常不按牌理出牌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又扔給國際社會一個重磅炸彈,“伊朗成功生產出低度濃縮鈾”,“伊朗已經成為一個核國家”,此意味著伊朗核危機再度升溫。海內外輿論紛紛予以關注,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伊朗核危機邁過臨界點

  1、最大限度爭取談判籌碼
  伊朗總統內賈德宣佈:“伊朗已經成為一個核國家”。這一言論證明了兩個事實。其一,伊朗已經做好了因為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擁有核開發能力,而承擔最壞衝突風險的思想準備;其二,伊朗對核武器的最大威懾效果心知肚明,這種威懾效果是在發射架上,而不是在爆炸的那一刻。這可能意味著伊朗核危機第一次真正邁過了臨界點。(北京國際線上網)

  伊朗此次發佈這個資訊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距離1月10日伊朗揭去納塔茲核工廠的封條不過數月,低度濃縮鈾自然不可能是短短幾個月提煉出來的。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殷罡認為,伊朗很可能早就掌握了提煉技術,但是偏偏選在這個節點發佈消息,其目的還是在於針對美國,伊朗希望借助這個“好消息”來使得自己在和美國將來有關伊拉克的談判中手中能多握一張牌,這和最近伊朗在波斯灣地區的頻頻軍演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次,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將於13日訪問德黑蘭,伊朗政府在他訪問的前一天宣佈這一消息顯然並非巧合,而是要在巴拉迪來訪前鎖定籌碼,徹底表明伊朗不可能再中止濃縮鈾的活動,任何談判都將在這一基礎和前提下展開,否則伊朗將不會接受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開出的談判條件。(北京《新京報》)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這次在關鍵時刻以硬碰硬,有可能是想借這著險棋,改變在核問題上的被動局面。 
 
  在聯合國安理會介入伊朗核問題之前,伊朗其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了一定的靈活態度。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拉裏賈尼於2月放出試探氣球,表示只要允許伊朗從事小規模、低純度的鈾濃縮活動以資研究,伊朗便可以恢復與國際社會的全面合作,接受俄羅斯提出的將鈾濃縮活動轉移到俄境內的提議。俄羅斯隨即表示了興趣。但由於美國的阻撓和反對,這一緩和局面的契機遭到扼殺。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有關主席聲明以後,伊朗面臨的局面一直比較被動。對外,在安理會面前,只剩下履行該聲明與否的兩條路走;對內,一部分人已經在質疑政府的強硬政策是否能夠真正起到維護國家合法權益的作用。在這樣的局面下,伊朗政府急需擺脫“做選擇題”的被動境地。伊朗宣佈,西方國家必須接受伊朗跨入核技術國家行列這一既成事實,很可能是想借此突破此前的局面。(上海東方網)

  2、仍難躋身核技術俱樂部
  4月11日,內賈德當天還表示,伊朗將加快濃縮鈾生產進度,儘快達到工業化水準。隨後,伊朗官員一再強調已經開始的核活動不可逆轉,西方國家必須接受伊朗邁入核技術國家行列這一事實。伊朗官方媒體也大肆渲染這一技術突破的重大意義,似乎伊朗一夜之間已經站在了核技術國家的門檻上,登堂入室指日可待。 

  但有關專家認為,伊朗雖然目前生產出了低純度的濃縮鈾,但要使這種生產達到工業化水準,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短期內伊朗也不大可能在進一步提純方面取得較大進展,而且在這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肯定會給伊朗製造更多阻力。因此,目前稱伊朗為國際核技術俱樂部的准成員還為時尚早,伊朗今後能否順利完成接下來的技術進步,躋身核技術國家的行列,還有待觀察。(北京新華網)

  過去的一些預測指伊朗就快具備生產核武器的能力,但美國情報機構最新的評估卻認為,伊朗沒有能力在10年內製造核武器。

  4月12日,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奧爾布賴特指出,伊朗利用164個離心機成功提煉出少量的低純度濃縮鈾,只是一個小進展,這也是預料中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軍事專家科德斯曼也說,國際原子能機構早已知道伊朗有能力、而且已經提煉了比4月11日宣佈的還要少量的濃縮鈾。此外,也沒有證據證明,伊朗能持續利用164個離心機,大量的提煉濃縮鈾;他指出,如果只成功提煉一次,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不過,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說,伊朗如果要加速發展步伐,可以裝置擁有1500個離心機的小型鈾濃縮廠,來生產足以製造一件核武器的原料,但他們估計這也需要3年以上時間。(美國《紐約時報》)

  3、為安理會制裁留下把柄
  就在伊朗為“伊朗成功生產出低度濃縮鈾”而舉國歡騰的同時,美國或許也正在一邊暗自偷笑,認為內賈德的宣言正好為其尋求安理會下一步更強硬的措施提供了藉口。

  第一,內賈德的“好消息”有利於安理會其他仍猶豫不決的成員進一步堅定態度。如今安理會正等待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在4月28日之前要上交的有關伊核問題的報告,屆時安理會將依據此報告作出對伊朗的進一步裁決。但是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上,內賈德這次的宣言將引發國際社會對於其核項目的更大的憂慮,從而促使安理會採取強硬的態度。這正是美國所一直希望的,美國外交官不止一次說過,內賈德的瘋狂舉動是美國說服其他國家與其“同仇敵愾”的良方。

  第二,基於安理會有可能採取的制裁措施是建立在巴拉迪即將上交的報告上,因此伊朗在這30天內任何出軌的舉動,都將加重安理會制裁的力度。現在已經發佈的安理會主席聲明並無法律效應,因此美國迫不及待地尋求一份擁有法律效應的強有力的措施,那就是安理會的決議。而且美國連決議的依據條款都已經想好了,動用聯合國憲章第七章,以伊朗核項目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為理由,對伊朗發起制裁。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將在4月28日再次向安理會報告伊朗履行原子能機構有關決議的情況,安理會將根據他的報告決定下一步措施。如果巴拉迪的報告對伊朗不利,那麼美國和歐洲國家很可能要求對其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實施經濟制裁的可能性將被擺在桌面上。(北京《新京報》)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宣佈提煉濃縮鈾後已經佔據先機,在巴拉迪訪問期間,伊朗政府反而很可能做出某些讓步和承諾,緩解國際社會的壓力。對伊朗政府來說,雖然聲稱並不懼怕經濟制裁,但是這樣的嚴厲措施無疑將對伊朗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從而影響政局的穩定,這也是伊朗政府並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即使伊朗提煉出濃縮鈾,外交斡旋的大門也沒有關上。(北京中國廣播網)

  二、伊朗立場強硬 底氣何在?

  1、強國夢、石油王牌是支撐點
  面對類似3年前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前的緊張局勢,似乎戰爭陰霾再次籠罩波斯灣上空,而這回對面積有1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的伊朗來說,周遭的環境似乎比當年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更為嚴峻。

  與之接壤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拉克、土耳其等鄰國,那麼直接讓數十萬虎視眈眈的美國大兵駐紮;要麼就有可供美國這個國際憲兵直接調派使用的軍事基地。加上伊朗已被美國總統布希視作“邪惡軸心”之一,早就有趁機拔除之意。讓人費解的是,為何伊朗卻偏偏在局勢明顯對自己不利時,還選擇向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叫板?(香港《東方日報》)

  對此現象,國際問題專家多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分析。較有代表性的看法不外乎兩種:

  一是維繫伊朗的精神動力是其“強國夢”。波斯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就曾長期扮演強國的角色。從巴列維王朝到“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對強國的覬覦,始終是伊朗揮之不去的政治情結。而對核能力的握持,則是實現民族希冀的重要保障,這也正是面對歐美大國要求其停止核開發時,伊朗舉國同仇敵愾的原因。

  二是支撐伊朗的經濟武器是豐富的石油資源。由於伊朗掌控著這張足以使世界石油市場震盪的王牌,令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武。雖說美國的顯要人物也表示不惜讓石油價格暴漲,並說對由此造成的經濟危機有心理準備,但軍事動武這步險棋,終究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想來這也是伊朗在外交上表現得如此強硬的底氣所在。(香港《明報》)

  2、依循霍梅尼“走伊斯蘭道路”
  事實上,伊朗在大兵壓境、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依舊以硬碰硬地向美國叫板,在核問題上甚至不惜惹怒包括法國在內的歐盟,完全表現出其不屑向西方國家妥協的立場,這與當年薩達姆借用法、德、俄等國力量來掣肘美國的做法大相徑庭。(美國《華爾街日報》)

  內賈德總統還一再公然向美國在中東的密切盟國以色列挑戰,都在於表明其外交作為是依循已故宗教精神領袖霍梅尼的治國方針,刻意走這位大阿亞圖拉所指引的“伊斯蘭道路”。若要深層地看待這現象,還得從文化方面,尤其是與宗教密切相關的歷史軌跡上去追溯。(北京中青網)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球勃然興起伊斯蘭教復興運動和思潮。伴隨著伊斯蘭教重新崛起,關於“人類的未來”之視野,不應只局限在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兩端,而是走伊斯蘭的道路,建立寄寓著穆斯林理想的社會,成為穆斯林有識之士的首選。這也是何以幾年後,當震撼世界的“伊斯蘭革命”於伊朗發生,其精神領袖霍梅尼會喊出“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口號的原因。(新加坡《聯合早報》)

  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後所表現的強烈反西方化意識,包括對西方政治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指責和抵制,也說明該國的執政者(大多為什葉派教士)十分反感西方文化對伊斯蘭世界的滲入,並體現為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敵視和抵制。而從宗教上講,要求穆斯林誓死捍衛國土的“聖戰”精神,更成為伊朗在外交上不向長期有意遏制自己的美國俯首稱臣的強大支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在遭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打壓的歷史關頭,有著當年“伊斯蘭革命”傳統和長期反美心態的伊朗執政者,特別是在伊朗社會歷史上始終有舉足輕重地位和發言權的什葉派教士,採取公然向美國叫板的做法,也是其必然的選擇和反應。(香港《明報》)

  3、有“跨過核門檻”民族情結
  核問題發展至今,伊朗對西方來說就像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不說強硬總統內賈德的種種表態,就連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公開表示伊朗的核道路“不可逆轉”,要“堅決抗爭”美國阻撓伊朗開發核能的陰謀。是什麼讓伊朗如此強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認為,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跨過核門檻”是伊朗人的民族情結。(北京人民網)

  今年2月5日,伊朗學生通訊社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結果顯示,85.4%的伊朗人認為,解決伊朗核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進行核活動;84.3%的受訪者認為,即使核問題被提交到安理會,伊朗也應該繼續開發核能。

  其實,在伊朗內部,改革派跟保守派的鬥爭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在發展核能的問題上,民眾的支持給了政府底氣。美國多年來的制裁和“邪惡軸心”論,大大激起了伊朗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發展核能,被看成是伊朗整個民族的驕傲。

  此外,以色列、南非都有核能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開發最終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默許,美國和印度最近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定,法國也隨後宣佈將幫助利比亞發展民用核能項目。種種這些,對伊朗都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別的國家可以,伊朗為什麼不可以?”(福建《海峽都市報》)

  三、外交途徑不易解決伊朗問題

  1、伊朗不會在核道路上退縮
  目前,伊核問題看似已山窮水盡,但是,隨著西方對伊朗的壓力(包括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威脅)進一步加大,伊朗會不會在關鍵時刻服軟,迎來柳暗花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認為,“這個問題目前還很難預測,不過,伊朗的退路不多,它也不容易退步。”這是因為,哈梅內伊已經從“幕後”站到了“台前”,他的“核道路不可逆轉”的表態,已經接近於攤牌。

  在政教合一的伊朗,總統內賈德“位高權輕”,超越政府之上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才是真正對國家事務有最終決定權的人。哈梅內伊公開發出的“最高指示”,無疑是向國際社會再次昭示了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堅強決心。(福建《海峽都市報》)

  對國際社會而言,對伊朗實施實質性制裁實在是把“雙刃劍”。儘管懲罰了伊朗,但伊朗手中還有張“石油牌”好打,一旦伊朗拿起石油這個武器,不僅法德等國在伊朗的利益將大受傷害,國際油價也必然會面臨新一輪衝擊。況且,伊朗已經多次表示,如果遭受制裁,將全面重啟鈾濃縮並且退出核不擴散附加議定書,到時不僅伊朗核問題可能失控,且有可能影響整個中東局勢,這是美歐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澳門日報》)

  2、伊朗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用外交途徑要解決伊朗問題顯然關隘重重,牽一髮而動全身。首先,伊朗問題夾雜了許多大國的切身利益。伊朗與歐洲國家關係密切,歐洲的石油有近一半來自伊朗,倘若美國佔領伊朗,關係到歐洲民生的油價不就要聽美國人的嗎?而伊朗與俄羅斯的關係更為緊密,伊朗的核電工業及核原料都是由俄羅斯一手提供的,俄羅斯在同伊朗的核貿易中賺取不菲的鈔票;中國雖然在伊朗沒有太大的利益,但中國政府一貫反對美國侵略它國的立場不會改變;伊朗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良好,必然得到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同情與支持;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對伊朗處境深表同情,此次IAEA表決中投反對和棄權票的均是發展中國家,由此也折射出一些無核國家面對核不擴散機制的複雜心態。

  因此,在聯合國這一新平臺,圍繞伊朗核問題的鬥爭將更趨複雜微妙,並可能帶動國家關係的分化重組。(菲律賓《世界日報》)

  與伊朗核問題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當數俄羅斯。即使伊朗核問題被提交安理會,俄也不會同意通過武力解決:

  首先,在政治層面上,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可充分展示其在國際重大問題上的不可或缺作用。科索沃問題、阿富汗問題、伊拉克問題,俄羅斯都一直扮演了無足輕重的角色,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歐盟與伊朗談判的最終失敗,已經為俄羅斯展示實力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從地緣政治上看,和平解決該問題,對密切俄伊關係十分重要,這將使得俄羅斯自二戰後真正意義上重返伊朗,成為伊朗的良好夥伴,最終打開南下暖洋的通道。

  其次,在經濟上,目前俄羅斯與伊朗的合作已經十分深入。伊朗是俄羅斯的重要貿易夥伴,雙邊合作的領域十分廣泛。僅在核合作中,目前伊朗布希爾核電站項目和規劃中的未來核電站專案能給俄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因此,伊朗遭受制裁,無疑將削弱伊朗的經濟勢力,這會給兩國的經濟往來,特別是對俄將造成重大損失。

  因此,無論是從地緣政治、國際政治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看,俄羅斯都將為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竭盡全力。更何況,目前俄羅斯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案,實際上對伊朗並無大礙,例如在俄羅斯境內成立俄伊鈾濃縮聯合企業進行鈾濃縮活動。伊朗最終應該能夠接受這一建議。(北京《中國青年報》)

  3、安理會目前面臨六種選擇      
  面對伊朗核危機,目前聯合國安理會有六種選擇:

  第一種可能:安理會對伊朗政府的舉動進行譴責。英國相信在安理會的譴責壓力面前,伊朗可能就範;不過反對者認為,從伊朗的強硬立場看來,譴責的效果非常虛弱; 

  第二種可能:禁止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這一行動將堵住《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中的相關漏洞,不讓伊朗有機可乘,但伊朗很可能反駁說,這一舉措侵犯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賦予伊朗的合法權利,並無視這一禁令,繼續自己的核活動;

  第三種可能:“文化制裁”,即限制伊朗外交官的海外行動,並為伊朗參加國際體育賽事設限。支持者認為這一措施實行成本很低,但卻能讓伊朗民眾切實體會到核問題的棘手性。但反對者相信,“文化制裁”會產生不可預知的結果,甚至有可能導致伊朗民眾開始反對聯合國。;

  第四種可能:能源設備制裁,即禁止外界向伊朗出售石油和天然氣的相關技術。這一舉措將對伊朗石油產業的收入造成巨大的影響,伊朗總統內賈德“將石油收入為普通百姓所用”的承諾將無法兌現。不過這一舉措很可能遭到與伊朗有密切能源合作的俄羅斯的反對。 

  第五種可能:大範圍經濟制裁,對伊朗實施大規模商品禁運,但食品和藥品不在其列。經濟制裁將可能引發伊朗國內出現不滿情緒,甚至可能引發動亂,不過制裁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應,反而不利於核問題的解決。此外,經濟制裁在安理會中也很難獲得多數國家的支持。 

  第六種可能:軍事打擊,即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攻擊。雖然這一措施可能會有效地推遲伊朗核研發的日程表,但伊朗很多核設施都隱藏在地下,很難打擊,而且軍事打擊將讓伊朗民眾和政府堅定地站在一起對抗西方。(英國《泰晤士報》)

  四、美國會否出兵伊朗?

  1、攻打伊朗似乎不可避免?
  從擁有濃縮鈾能力的國家,到真正擁有核武器生產能力之間,伊朗還有一段路要走。而這段時間也是美國人眼中軍事打擊伊朗的“黃金視窗”。否則坐等伊朗將核武器送上導彈發射架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個悲劇。而在任何軍事風險之前,伊朗都有可能面臨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只不過無論是譴責、禁止和文化制裁的選項都已經失去作用,儘管歐盟、俄羅斯等國都力爭以和平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溝通的管道和效果都不理想。(北京《新京報》)

  美國《紐約人》雜誌刊登爆炸性文章,說布希政府正加緊策劃可能對伊朗發動重大空襲行動,不僅打擊目標清單都列好了,還可能動用戰術核武器來摧毀伊朗的地下核設施。伊朗的反應顯得從容自信,其外交部對此的回應是:這只不過是美國因為憤怒和無助而展開的心理戰。

  伊朗對全世界回教徒有巨大影響力、擁有巨大石油資源並且扼著霍爾木茲海峽石油輸送線。對這樣的一個大國動武,其後果嚴重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的,何況是動用核武。美國中央司令部前司令津尼評論說,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先發制人打擊將是“極度危險”的行動。曾與布希競爭總統寶座的民主黨參議員克裏也上電視嚴厲抨擊布希“完全不負責任”。因此,有些評論員認為美國不會使用武力。英國外長斯特勞則對有關美國可能對伊朗實施核打擊的報導斥為“胡扯”。

  但是,這些評論不足以排除美國動武甚至實施核打擊的可能,尤其不足以排除布希口口聲聲要保護的以色列對伊朗動武的可能;相反,這些消息和評論只證明了事態確實嚴重、危險。如果連法國總統希拉克月前都能恫言不惜以核武器反擊外來恐怖攻擊,則布希考慮以核武器打擊伊朗,就絕非不可想像。不僅是伊朗應該慎重以對,國際社會對這一事態也不能大意輕忽。(新加坡《聯合早報》)

  美國究竟會不會攻打伊朗?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伊朗對美國在中東全盤戰略的意義上進行分析。

  伊朗是中東大國,並長期與美國處於敵視狀態,也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橫行霸道的剋星。美國一直視伊朗為眼中釘肉中刺,並認為伊朗是中東反美力量的大巢穴,但對其卻又無可奈何。

  而美國借反恐之機,攻打阿富汗,推翻薩達姆政權,欲把美國的民主價值強行地在中東推行。我們不難看到,在中東這塊穆斯林聚居的土地上,東起阿富汗,西至伊拉克,已成為美國的佔領區,從軍事角度上看,美軍對伊朗已形成合圍之勢。而且,奪下伊朗之後就能使美國這塊在中東的佔領區連成一片,相互照應。因而,應該說美國對伊朗的戰爭準備早在拿下伊拉克之後就已形成。

  顯而易見,從美國對中東戰略圖謀的角度上看,攻打伊朗只是時間問題。而一旦伊朗落入美國手中,華盛頓在這一地區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畫”就容易實施了。(菲律賓《世界日報》)

  再看伊朗的情況,伊朗顯然不是伊拉克。伊拉克經過兩場戰爭後,又經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長達10多年的經濟封鎖,國力衰落,甭說製造出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就連維持日常民生所需都成問題。況且,薩達姆獨裁政權搞得族群矛盾重重,人心向背;而伊朗卻截然不同,長期處於穩定之中,國力充沛,民眾反美意識很強。(泰國《世界日報》)

  2、不致很快遭受軍事打擊
  伊拉克的行動已經證明,美國盲目信任以軍事打擊手段解決問題的做法失之偏頗。此刻美國國內的媒體、甚至新保守主義知識份子如福山等人,都在反思伊拉克戰爭的得失成敗,他們顯然不會支持在伊拉克硝煙背景下的對伊朗新軍事行動。甚至有人認為,伊朗的問題,不管從原因還是結果上,都還是伊拉克問題的翻版。

  從伊朗目前的外交政策來分析,伊朗政治家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內賈德之所以一再緊逼,就是希望在美國外交政策的縫隙,以及國際社會的分歧中找到一個“核伊朗”的生存空間,獲得伊朗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伊朗媒體甚至認為,美國傳出對伊朗軍事打擊準備的新聞是一種心理戰,伊朗也要投桃報李爭取更大的政策優勢。因為國際社會仍然對解決伊朗核危機抱有最起碼的和平期望,而美國軍事打擊的可能性雖然存在,但伊朗不是伊拉克,風險同樣值得布希政府掂量。

  目前,伊朗的風險在於發展核武器,是否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制裁和美國的軍事打擊;而美國的風險在於,軍事打擊伊朗究竟有幾分成功的把握,又能得到多少國內的支持;聯合國的風險則在於,究竟能否在伊朗問題上把核不擴散政策進行到底。畢竟隨著事態的發展,留給伊朗、美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的選擇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北京《新京報》)

  就目前而言,伊朗不致很快遭受制裁或軍事打擊。 

  一則是伊朗反制裁能力較強。它既可打“石油牌”,也可打“地緣政治牌”,對歐美均具有一定威懾。而且,為應對制裁,伊已儲備了大量食物、藥品和其他物資,並將核設施分散到全國各地300多處地點,還加緊研製和購進軍事裝備。最近伊朗還從歐洲撤出不少資金以防不測。因此簡單地對伊朗進行制裁或軍事打擊,西方將得不償失。 

  二則伊朗核活動目前一直在和平利用核能範圍內進行,並未明顯違法,這使美歐也缺乏進行制裁和軍事打擊的法理依據。歐美如一味用強,反而可能加劇伊朗的受困心理,堅定其核開發的決心。制裁不是好辦法。因此目前各方並未放棄外交努力。(四川線上網)

  美國政府對伊朗核問題的基本態度是“外交解決”,但美國總統布希說過“不排除其他選擇”,即動武也在美國的考慮之中。如果美國作出軍事打擊決斷,分歧點和條件是什麼?

  第一個條件是伊朗開始大量生產濃縮鈾,擁有了製造核導彈所必須的高濃縮鈾。伊朗說它“沒有意圖開發核武器”,但美國不相信。

  第二個條件是國際社會的理解。為了不重蹈伊拉克戰爭覆轍,需說服反對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國家,還需說服反對動武的歐洲各國,形成聯合國決議。即便單獨行動,至少還需英國合作。

  第三個條件是確保軍事打擊奏效,同時把伊朗的反擊抑制在最小限度。如果美國決心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有限襲擊,空襲目標有20多處。如果再加上防空設施等,有100多處。如何破壞地下設施也成問題。

  伊朗擁有中程彈道導彈,反擊可能性相當大。如果伊朗進攻以色列,原油出口通道霍爾木茲海峽就會遭到封鎖。原油價格暴漲,世界經濟將陷入巨大混亂。另外,伊朗也有可能支持伊拉克的什葉派阿拉伯人,最終在鄰國爆發一場內戰。

  反過來說,只要這3個條件不全都具備,美國就不會下決心打擊伊朗。眼下,這3個條件都不具備。(日本《每日新聞》)

  3、美伊兩國尚有迴旋餘地
  經過長時間反反復複的演變,現在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糾葛在於,伊朗堅稱自己有權利發展核能,它的底線是,在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保證的前提下,保留用於研究和開發的離心機,這一建議已獲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援;而美國認為,不停止鈾濃縮活動就無法談判。 

  這一點看上去似乎不可調和,而且更為要命的是,雙方目前都在妖魔化對方:伊朗方面,以內賈德為典型的一些領導人是民粹主義者的代表,也就在有效解決窮人生活水準、基礎設施等國內問題的基礎上,更是通過反對西方、強調伊斯蘭特點的途徑上臺的,因此,如果不醜化美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反而向他們表示屈服,那群眾基礎就會喪失;而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強硬分子,在強調美國價值觀的觀念支配下,總是愛把伊朗成為“邪惡國家”。(廣州金羊網)

  雙方鬧到這一步,似乎各有理由而且很難有迴旋餘地。但實際上美國和伊朗並非完全水火不容。拋開被媒體炒作得火熱的衝突,兩國在中東還頗有共同利益。一方面,他們都希望伊拉克局勢儘快恢復平靜,尤其不能走向內戰,否則無論是正身陷泥潭的美國,還是對什葉派穆斯林國家的伊朗,都將是個頭疼的問題;另一方面,兩國在對付來自伊拉克、阿富汗以及伊朗周邊的一些“基地”和塔利班殘餘分子方面,有著共同利益。 
 
  這樣的共同利益很可能成為雙方外交溝通的背後基礎。而國際社會的努力更可能使看似複雜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和平解決。目前,國際原子能機構、歐洲、俄羅斯和中國都在為和平解決問題而奔波。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排除美國會採取更靈活的外交,把核問題和伊拉克局勢、打擊恐怖分子等問題聯繫起來同伊朗談判,並利用其他國家從中協調,最後使伊核問題也用朝核問題的多邊談判模式來解決。(廣州《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