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七次調升 價格杠杆亟待發揮效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9 11:26:15  


中國的成品油價繼去年3月以來已經是第七次加價。
  中國國家發改委日前宣佈,自5月24日起,將國內汽油、柴油和煤油銷售價格分別提高500元/噸。這是大陸成品油價在不到兩個月內再度大幅上調,也是繼去年3月以來第七次加價,更是加幅最大的一次。此事引起媒體廣泛關注,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先後七次加價 幅度今次為最

1、油價改革走進漲價怪圈 
  5月2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成品油價格上調的通知。其實此次調價本應該在上週五發佈,但不知為何滯後三天。(北京人民網)

  步入4月以來,柴油緊缺開始在國內顯現。此次發改委對0號柴油上調定的中准價為500元,各地可上下浮動8%。從近兩年北京、廣州、重慶等實際操作上看,大都定在上浮8%的高點之上。(廣州大洋網)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按照此次發改委的調價,0號柴油的批發價每噸接近5000元,可實際上兩大石油集團的批發價早已高出發改委所定批發價700多元。本報駐河北、內蒙古、山西的記者站調查,中石化在當地掛牌0號柴油每噸為5780元。(北京國際線上網)

  如此看來,發改委此舉,一個是滯後,一個是沒有意義。一位專家坦言,此次漲價意味著還要接著漲價。而一輪接一輪的迴圈,此一怪圈人們何時方能走出來?(北京《中華工商時報》)

2、石油定價機制弊端凸顯
  專家指出,在國內成品油流通體制不做出改革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做到成品油定價市場化。成品油定價離市場化太遠,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聯動的反應滯後,高油價時代迫近,而中國40%左右的原油仍依靠進口,此種情況下,五大弊端日益凸顯。 

  弊端1、油價“只漲不落”
  此次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上調,更加深了消費者對國內油價走勢的判斷:只漲不落。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為什麼國際油價無論上漲還是下跌,國內油價都只會上漲?有人認為,這與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隨國際油價走勢做出相應調整的定價機制相悖。

  弊端2、誤導消費行為
  中石油集團石油經濟與資訊研究中心的專家劉克雨認為,“只漲不落”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時候,國際油價上漲,考慮到高油價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和人們的承受能力,國內油價並不會上漲。對此,中石化一位管理層人士表示,從長遠來看,政府為了緩衝國際高油價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同時考慮到人們的承受能力,執行相對較低的成品油價格,並不利於中國長期的能源供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相對較低的油價助長了一些大排量、高耗能轎車的使用,同時導致了部分地區、部分產業出現經濟過熱。在中國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種消費習慣不利於能源安全。

  弊端3、零售企業叫苦
  目前,國際油價上漲傳遞到國內一般會滯後一個月左右。而且,發改委會根據當前的社會總體物價水準,考慮人們的承受能力,最終綜合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做出選擇。多數情況下的選擇是不上漲,或者少上漲。業內人士稱,由於不能與國際油價完全接軌,國際原油、成品油價格不斷上漲,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格也隨著上漲,但是零售價格卻遲遲不上調,批零價差越來越小,眾多民營企業日子難過。

  弊端4、助長投機行為
  有專家指出,目前定價機制的最大問題——滯後助長了流通體制中的投機現象。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勢,國內銷售者很容易就能夠判斷國內油價的基本走勢,即上調還是下調,在做出價格預期後,就能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囤積,從而造成油品資源的緊張。比如,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囤積油票的現象,還有些企業也有囤積油品的現象,這也是導致部分社會加油站出現“油荒”的原因之一。

  弊端5、與現實開始脫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分析認為,之所以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越來越受到詬病,根本原因在於這個機制的前提已經發生了變化。2001年,政府確定目前的定價機制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國內油價。而穩定國內油價的前提是國際油價波動較小。當時國際油價確實保持了相對平穩,中國從國際上進口原油也並不多,因此,國內油價受國際油價的影響比較小,整體價格走勢保持了相對穩定。在執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時,如果國際油價變動不大,國內就不做變動。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國內就不上漲,或者是少上漲。如果國際油價下降,國內也不下降,或者是少下降。

  但是,中國由於國內資源和產量不足,不可避免地需要從國際上進口,雖然透過政府的調控,能夠保持國內價格較小地受國際價格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說無法回避國際油價的波動。而近兩年,國際油價波動劇烈而且頻繁,穩定國內油價的前提已經不復存在。再加上國內需求不斷增長,進口量逐步攀升,國際油價對國內油價的影響作用越來越明顯,政府透過主觀調控,施加過多影響也不現實。(北京《京華時報》)

3、成品油價臨近接軌國際 
  5月24日,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迎來迄今幅度最大的一次價格調整,汽、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500元。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際油價維持在目前這個水準,國內成品油價只需再經過一兩次調價,就能基本與國際接軌,此後,中國將實施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上海東方網)

  一位接近發改委的石油業高層人士透露說,“從與國際油價‘接軌’的角度看,此次油價調整後,只要國際油價繼續維持在目前這個水準,接下來國內只需再經過一兩次調價就能基本調整到位。屆時,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適時推出。”(北京國際線上網)

  據悉,新機制的基本思路是國內成品油價仍參照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價的加權平均價,但不再以三地成品油價為參照,而是以原油價格作參照。這意味著接下來國內油價調整的頻率也將加快。國內成品油價與國際的“接軌”始於2000年。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3月26日,國際油價漲幅遠遠超過8%,但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國內油價一直按兵不動,上述定價機制其實並未被嚴格遵循。中國國家發改委一直在等候新機制推出的時機。隨著國內外成品油價差漸漸縮小,這個時機也就漸漸來臨。(上海《東方早報》)

二、行政手段調價 極易產生弊端

1、行政手段提高油價有負作用 
  其實正如人們所瞭解,中國對石油市場調控與一些發達國家不同,發達國家一般是通過國家石油儲備來間接影響國內石油價格,而中國則是直接通過價格調整來決定成品油價格。雖然這對正處轉型時期的國內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階段。可同樣也應當注意這樣一個帶有具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作為一個承認市場經濟,並正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任何市場制度改革、包括成品油價格的形成機制,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公理”。即市場改革政策的推出,必須要瞄準公平、公正的市場走向,要有利於市場經濟機制的形成。(四川線上網)

  以此觀點看,在國內石油市場高度壟斷的條件下,國內已有的多次石油價格調整,在實際市場效果上,價格作為一種市場調節機制,並沒有對國內石油壟斷行業產生絲毫的實質影響,而只是把價格調整的影響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轉嫁給了其他行業與消費者。然與此同時,石油市場的壟斷局面不僅沒有打破,相反石油行業卻在多次的油價格調整中使自身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得到了強化。而這,顯然與真正的市場經濟要求不符,同時似乎也可以說是一種宏觀決策的負效應。(湖南紅網)

2、謹防壟斷行業借機操縱油價 
  如以油價調整的實際市場現狀看,人們輕易就能發現這樣一個市場現象,每當國內石油供應緊張時,與壟斷行業的加油站相比,一些社會加油站往往就不能得到及時油料供應而斷檔。同樣,在“總量控制”的計程車行業,社會也在對其成本霧裏看花的同時,消費者也不得不最終對價格聽證的結果屈意遵從。然如此的結果,無論對石油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還是對消費來說,應當說都是一種不公。而要重視的是,這種不公局面的形成又是由相關行政決策有著某種程度的關連。(北京央視國際網)

3、價格倒掛有助壟斷行業獲利
  在今年的首次漲價風波中,我們又見到了“油價倒掛”的身影。所謂“油價倒掛”,是指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跟不上國際原油價格的漲幅。任何時候的漲價邏輯都是:只要油價一倒掛,煉油和銷售企業就會虧損,石油消費市場就會動盪不安。可事實並不如此。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均擁有從最上游的勘探開採到最下游的加工銷售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它們完全有能力自己消化油價倒掛的成本,卻還要政府把風險轉嫁給全體國民來承擔,這種奇怪的現象也只有石油領域才有。(上海東方網)

  去年油價倒掛時,中央財政一次性補貼給中石化100個億,使得我們徹底看清楚,石油巨頭竟不堪一擊到這種地步。為什麼一出現油價上漲巨頭們就吃不消,就得依賴政府財政傾斜或者價格調控的手段?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能源使用已經趨於進口型,而巨頭們自己生產的原油又多用於出口,玩這種“貓膩”是石油企業的慣例。有資料顯示,近10年來,中國的石油生產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而年消費量卻以6.1%的速度增長,這種極端不平衡發展使得石油巨頭不能承受國際原油價變動之重。(北京CCTV網)

  壟斷與價格控制,是石油行業的兩個重要特徵。因為壟斷,價格控制才顯得重要,而控制了成品油價格,也就控制了石油領域利益調整的核心。所謂的油價倒掛,只不過是重大壟斷行業優越性的反映,也是政府為保護它們所撐起的一個幌子。(四川線上網)

三、油價形成體系 亟待破除壟斷

1、徵收燃油稅必須及早提上日程
  此次調價後國際油價的再次攀升更尷尬地顯示,調價手段對於目前成品油定價方法的滯後並無實質性改變;無論補貼措施還是開徵特別收益金,均未觸及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關鍵內容,更多地是在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大政方針下推出的治標之策。(湖南紅網)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評價說,當前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以一個不真實的價格信號去引導企業或者消費者的行為,使之行為扭曲;回過頭來,又用行政的辦法來矯正他們的扭曲的行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晞亦表示,這“絕對是一種事倍功半的做法,而且效果非常之差。”從節能的角度,國家應該痛下決心,就改革定價機制立即採取措施。(北京新華網)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資源稅、燃油稅等進行改革,從節能上考慮,比開徵特別收益金更為重要。陳清泰指出,“在油價並軌的基礎之上,應將燃油稅提到日程上來”,體現多使用者多負擔的原則。這樣,國內的石油價格體制就與國際通行做法大體相當了。(北京《財經》)

2、成品油定價機制亟待破除壟斷
  各國的市場化實踐反復證明,假如行政性壟斷不破,其必然結果只能是,壟斷利益集團每獲取一份“小利”,必以全社會總福利的巨額減損作為前提。不妨以國內石油壟斷體制說事:當壟斷方利用壟斷地位,外加資訊不對稱,在國際市場石油漲價時必然“放大成本壓力”而過分抬高成品油價格。此時,壟斷方所獲的額外利潤終究可以計量,而各類企業和消費者因漲價而被剝奪的“消費者剩餘”卻是一個無限的“放大量”。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社會總福利的不必要損失都遠大于壟斷方的額外獲利。(上海《東方早報》)

3、成品油價格接軌國際不宜再拖  
  中國成品油市場真正令人擔憂的,主要是導致國內成品油內外倒掛的價格機制。目前的成品油價格遠較國際市場為低,差價至少在每桶10美元以上。作為一個石油淨進口國,這種嚴重的價格扭曲極不正常。控制價格造成市場扭曲,抑制了供給而放大了需求,不僅導致“油荒”頻仍,還以持續的錯誤價格信號誤導經濟發展方向,使高能耗高浪費成為趨勢,其後果相當嚴重。(湖南紅網)

  人為的價格控制求得一時平穩,最終卻使經濟發展面臨極大的不穩定。在吸取教訓的同時,政策糾偏已經是當務之急。由於油價問題牽涉面廣,在石油領域深化改革,特別是在產業下游放開市場,引入競爭,避免出現消費者替國企壟斷和低效率埋單的局面;在牽涉基本能源消費的領域,例如供暖、供電、農用等方面,對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進行補貼,適時推出燃油稅,以推動節約型社會成長,緩解石油需求壓力等。諸項措施當中,重新接軌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既然中國已經選擇了市場體制,就應當尊重市場法則,直面市場風浪,以市場之手調節供求,解決各種難題。(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四、油價改革方案 不能期望太高

1、新方案不能期望太高
  2006年2月9日,一個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各省市區領導及中石油和中石化負責人參加的會議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這個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隨後,不少專家和媒體都預測這個方案在兩會結束之後就將公之於眾。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未看到方案的影子。(北京新華網)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經濟師牛犁認為,“不管它有沒有出來,都不能對它抱太大期望,因為根本沒有最佳方案,它只能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方案。”從去年年初以來有關部門就在醞釀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但是始終沒有出臺,主要原因就是油價市場化在中國當前來說並不合適,條件也不成熟,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面都接受的方案。(北京人民網)

  事實上,早在2005年10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趙小平就已透露,在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中,要改進采價期的計算方法,調整成品油調價參考的外部條件,靈活反映國內外市場供求和價格狀況。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認為,“這個改革思路是正確的,符合中國的國情,但實施起來會有困難。因為總體思路是與國際接軌,而目前國內外價格差距比較大,一旦接軌,國內價格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就要考慮到社會和相關行業的價格接受程度。”(上海東方網)

2、核心是理順價格關係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基銘認為,成品油價格改革的關鍵點是價格與國際接軌,隨原油價格浮動而變動,能夠迅速地傳遞出市場信號,“希望今後的價格機制能夠起到一個調節的杠杆作用”。(廣東大洋網)

  目前,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之間是“有限接軌”,即原油價格已與國際油價接軌,而成品油價格變化卻由國家發改委調控,即當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發改委才會重新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湖南紅網)

  牛犁認為,“這樣的結局是上游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而下游煉化企業卻是腹背受敵。”現在最核心的是要理順價格關係,由於成品油、原油之間的比價關係不合理,使得不管成品油還是原油都沒法有效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由國際的價格替代了國內的價格,這種機械的接軌並不是很合理。”牛犁認為在目前階段,國家應該提高調價頻率,縮短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之間的錯位。(北京人民網)

3、改革要與調控相結合 
  有專家強調,“由於石油是上游產品,因此石油的價格變動成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它可能會帶動整個物價指數的上升。所以其定價機制改革應與價格調控相結合,避免定價機制改革成為油價上調的信號,從而帶來價格連鎖反應。”(上海東方網)

  專家們認為,雖然油價市場化是目標,但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近期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取向只能是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市場化。”(北京新華網)

  牛犁認為,“石油是一種戰略性資源,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受政府的管理,但逐步增加市場化的程度,讓市場去配置資源,這肯定是解決現在油價問題的最有效方式。政府只是在市場失靈的時候去調整,不該干預的太多,這是大方向。”(天津北方網)

  政府該如何來協助油價慢慢向市場化方向靠近呢?有專家認為,應儘快出臺新的價格形成機制,而且必須搞好相關配套措施,如對相關行業進行補貼,避免過度震盪。(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