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業抄襲成“大師”,良心不會痛嗎
http://www.CRNTT.com   2019-03-20 15:06:29


  據紅星新聞報道,比利時藝術家克裡斯蒂安•希爾文近日通過多家比利時媒體指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葉永青抄襲。眼下,這在國內成了一出不大不小的“國際事件”。和通常意義上的抄襲某件作品不同,葉永青被指控長期抄襲,希爾文第一次發現被抄襲,是1996年葉永青作品在歐洲展出,而實際上,葉永青的抄襲行為還要早得多。

  繪畫和音樂領域,借鑒別人創作也是常有的事,但是葉永青的行為,很難再用“借鑒”來辯解。據媒體報道,其中一個拼貼畫系列,希爾文的創作靈感來自自己的童年以及與自閉症兒童的交往,這種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有重合的可能。葉永青的作品,主題和構圖都和原作高度相似,難怪西爾文那麼憤怒。

  這是相當讓人吃驚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在長達30年的時間,葉永青一直盯著希爾文的創作,然後略加變通,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由於中國過去30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藝術品的繁榮,葉永青的作品價格不但要比希爾文的原作要高很多,自己也名利雙收,成為藝術圈的大佬。即便是國際影響力,葉永青也可能要超過希爾文。

  這不僅是涉嫌剽竊別人的藝術創作,甚至也入侵了原創者的人生。希爾文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并不想在法律上追究葉的責任,只是想在道德層面來質證,要求拍賣機構停止拍賣葉永青那些涉嫌抄襲的作品。在內心深處,這恐怕也是他的個人存在之戰,一個藝術家就存在於他的作品之中,如果長時間被人如此抄襲,就像自己的整個人生被人剝奪了。這麼長時間、大規模抄襲他人作品,良心不會痛嗎?

  有人可能會感到奇怪,一個人怎麼可能抄襲另一個人的作品這麼久?改革開放後,中國藝術家從80年代開始,大量向西方同行學習。在文化藝術領域,受到西方某位大師的影響,并轉而成為大師的“中國版”,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有些人甚至因為僅僅率先翻譯了西方思想家的作品,就成為該流派的代言人,在中國的大學當上教授博導,也是常態。

  這種單向度的從西方到中國的傳播,必然造成信息傳遞上的時間差,有條件的人可以先看到外國的作品,當他們模仿、借鑒甚至照搬的時候,周圍的人所感受到的只能是滿滿的創新。要等到大量西方作品被譯介過來,甚至到了信息溝通成本大大降低的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把戲才有可能被揭穿。

  或許葉永青最初的動機,也就是“借鑒”一下,但是當他發現這種“借鑒”是如此容易,為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好處,而風險又是如此之低,就難以抵擋持續“作案”的誘惑。對葉永青來說,這是真正的危機,如果國際藝術圈最終形成共識,認定這就是抄襲,他又有何顔面待在藝術圈?他現在應該做的,或是承認自己的抄襲,只有這樣才能從陰影中走出,真正“成為葉永青”。(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張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