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要懂得“水果自由”背後的政治經濟學
http://www.CRNTT.com   2019-06-12 22:35:58


 
  從感性角度看,果蔬和豬肉的確漲價了,但是人們在購買家電、手機、服裝、家居等工業制成品以及旅游等服務時,卻感慨“真便宜”,可見不是所有消費品的價格在上漲。再從統計數據看,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CPI同比上漲2.5%;社科院預測2019年全年CPI增長率為1.9%,處於溫和、可控的上漲階段。大陸財經媒體統計,2012年至2018年,中國CPI同比漲幅已經連續七年低於3%,而3%是中國政府連續多年設定的通脹紅綫。

  物價的推動因素,除了供需因素,還有輸入性通脹、貨幣超發因素。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缺乏上漲基礎;中國國內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體原則是鬆緊適度。央行一季度報告稱,未來一段時間物價水平受到供求兩端影響,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對未來變化需持續監測。表明央行注意到了物價上漲,即便要動用貨幣政策微調也是與貨幣超發毫不相幹。

  找到原因,會發現“水果自由”引起的物價焦慮,以及背後的通脹焦慮,并沒有想象的沉重。尤其是隨著6月份應季果蔬的大量上市,國產櫻桃、桃杏、葡萄、梨瓜、西瓜……民衆將迎來放開肚皮吃瓜果的時候。加上生鮮類電商的發力,產地直銷模式省去中間環節,政府關心民衆“果盤子”,平價果蔬進社區,“水果自由”不久將成為過氣的詞匯。

  當然,人們也不可忽略由此衍生的另一種焦慮,即財務自由焦慮。一切不談收入的價格都是浮雲。“水果自由”話題,終極的一個指向是民衆對自身收入預期、對國家宏觀經濟大局預期、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關切度。

  當前美中貿易戰陷入持久戰狀態,盡管有人認為中國對美凍肉、部分瓜果加征關稅,對助推中國農產品漲價也有影響,但實際上,鑒於中國人消費習慣以及相關品類進口渠道的可替代性,這種直接影響微乎其微。需要正視的是間接影響,即貿易戰帶給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以及部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由此導致的對個體職業前景帶來的不確定性。這才是普通民衆,不管是哪個國家,最在意的切身問題。(來源:美國《僑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