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中德關係亮紅燈 誰是傷害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5 00:25:40  


默克爾接見達賴,遭國內批評“愚蠢的外交政策給德國國家利益造成損失”。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評論員 張沐)摩擦了一段時期的中德關係,最近更是接連出現不和諧的聲音。海內外媒體為此議論紛紛,兩國趨冷的態勢令人耽憂。近日,中國財長以“日程安排十分忙碌”無法接待為由,取消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原定於12月訪華的計劃。據悉,中國還凍結了由兩國副外長級官員每年會晤一次的戰略對話,對話內容包括經濟和人權在內的廣泛議題。中國外長楊潔篪取消了與施泰因邁爾外長參加聯大會議期間的早餐會,中德司法部的對話也取消了。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稱,原定明年在廣州和成都舉行的“德中同行”活動準備工作已經中止。

  今年8月底,默克爾訪華時,中德友好關係似曾顯示出一個新的高潮。問題在於,傷害中德關係的始作俑者是誰呢?

  事緣今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無視中國的抗議,堅持會見達賴。而在1996年,德國基民盟黑森州議會黨團主席科赫曾勸時任總理的科爾會見達賴,在權衡利害之後,科爾沒有答應。今次,科赫已任黑森州州長,在他的慫恿下,默克爾跨越底線接見了達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默克爾總理不顧中方多次嚴正交涉,執意會見長期從事分裂中國活動、破壞中國民族團結的政治流亡者達賴,這不僅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感情,也嚴重損害了中德關係。

  非僅如此,實際上德國總理默克爾上臺後,就一改過去幾任德國政府尤其是前總理施羅德與中國友好的外交政策,對華立場轉趨強硬,她公開批評中國的人權政策以及侵犯知識產權問題嚴重。在10月23日,德國執政黨推出的亞洲戰略決議中,稱“德國和歐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面臨中國的競爭”,還說中國“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建議“德國增強與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要改變前幾任德國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並希望藉拉攏印度來制衡中國。默克爾10月29日訪印時,不斷示好且反復強調彼此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而和中俄等國傳統友好國家則明顯疏遠。

  本來很多德國人認為德中關係不會冷淡太久,幷相信即使雙方在政治和外交上產生不快也不會影響經濟。是以德國財政部11月15日公佈其財長訪華計劃取消的消息震驚了德國各界。《經濟週刊》認為,“德國希望中國政府短暫生氣後會恢復正常的期望落空了”,這對德國經濟界是一大打擊。為了民主和人權的政策,德國經濟界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金融時報》稱,德國銀行、投資機構等經濟界高層代表原本都將隨同施泰因布呂克出訪,本可以使冷淡下來的德中經濟關係再度升溫。英國《金融時報》稱,“取消財長訪華是迄今為止北京對默克爾接見達賴的憤怒所產生的最嚴重後果”,中國的立場使默克爾本就難以控制的執政大聯盟關係更加惡化。德國政府發言人試圖淡化事件影響,稱即使在達賴問題上存有分歧,德中的共同利益仍將占主導地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