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中國積極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9 00:02:22  


 
  2007年的“文化遺產日”, 各地圍繞“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舉辦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演出、論壇、表彰等活動;中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以及同蒙古共和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世界上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最多的國家。在在表明,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在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 

  要瞭解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的研究必不可少。2006年7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層次的專家諮詢機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成立,由68名“非遺”研究和保護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馮驥才任主任委員。隨著“非遺”工作的開展,2007年,各省市的相關科研單位也陸續建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於2007年4月首發,該書圖文並茂,是第一本完整系統地介紹中國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典籍,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與文獻性,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名錄體系階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現。在黑龍江、寧夏、湖北、內蒙古等省和宜昌、杭州、南寧、成都等市已經建成或正在籌建“非遺”資料庫,建成之後,將為研究工作提供巨大方便。

  無疑,具活態流變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人類共生發展起來的,其傳承人乃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掌握並傳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去年,文化部起草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草案,提出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和資助等。公佈了首批國家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226人。年底又公佈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545名。四川、浙江、江蘇、陝西、甘肅、福建、黑龍江、新疆等省、區、市和部分市縣先後出臺了對傳承人的保護措施,其中包括鼓勵和扶持其藝術傳承的相關規定及予以財政專項補貼。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指出,在發達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走進博物館2至3次,而在中國,平均每8人一年走進1次博物館。相比之下,中國博物館功能發揮很不夠,博物館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他希望文物部門、教育部門及學校、博物館共同探討,認真研究,切實採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使學校能夠更多地與博物館相結合。博物館具有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社會教育功能,其中如何發揮好社會教育功能十分重要。重慶、寧夏等省、區、市嘗試將“非遺”教育引入大學或中小學課堂。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提出,要促使“非遺”進課堂、進教材。

  由於中國各地的歷史、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資源不盡相同,各民族的文化沿革與發展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整理和保護存在著諸多難度,許多瀕危遺產有待搶救。相信通過積極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當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