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馬英九與台灣媒體茶敘問答(主要內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4 11:02:34  


馬英九與台灣媒體茶敘,針對媒體提問,提出詳盡答覆。右起馬英九、蕭萬長、葉金川
  中評社台北5月24日電/馬英九“總統”5月22日下午偕同“副總統”蕭萬長在“總統府”與台灣媒體茶敘,以下為馬英九致詞及問答主要內容。

  馬英九開場致詞:

  今天是我們就職之後第一次舉行與“國內”媒體茶敘,各位都知道昨天我們跟外國媒體進行茶敘,儘管我們與“國內”媒體見面機會比較多,不過大家好像覺得與競選的時候相比差得蠻多的,這點真的不能怪我,因為職責使然,但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在就任伊始能夠跟大家就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因為時間非常寶貴,我就不多談,讓大家多提出各位關心的問題,我一定盡我所能給各位提供答案。


  問答主要內容:

  問:在一開始我們先從兩岸與“外交”關係出發,請教一下,大陸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今天上午(5月22日)是以書面的方式回應了您的就職演說,請問您認為他的回應是善意的嗎?在現在兩岸融冰的氣氛之下,吳主席也即將前往大陸訪問,台方也希望在七月達成兩岸包機直航的目標。另外在金援“外交”的部分,您前天才上任,結果您昨天就遇到“友邦”甘比亞(岡比亞)當面向您要求金援,這是一個“外交”現實的問題,而且未來勢必不會只有一個“友邦”提出這樣的要求,您認為就您現在作為“總統”,您的立場會接受這樣的要求嗎?您認為以目前台灣的困境,你覺得台灣可以說“不”嗎?
    
  馬英九:首先關於國台辦陳雲林先生對於我就職演說的回應,我想基本上應該是善意的,我們希望透過雙方能夠建立互信的過程,開始恢復協商,並且把雙方關心的議題儘快地提上協商的日程表中,因為海峽兩岸在過去八年當中,雙方的關係可以用“停滯不前”四個字來形容,進展非常的有限,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的契機,大家應該非常認真地把它把握住,共同為兩岸人民的福祉來努力。
  
   其次有關國民黨的吳主席準備訪問中國大陸,我們確實樂觀其成,主要是希望在兩岸復談的前後能夠有更多有幫助的力量,讓復談的過程更為順利。吳主席多次的表明,將來中國國民黨跟中國共產黨之間的溝通管道,是屬於一種輔助性的性質,我們透過海基會、海協會,還是最主要的管道,兩會所作的決定,對雙方也才有拘束力,但是維持一個第二軌道,應該是可以彌補兩會管道可能出現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樂觀其成的。
    
  有關“友邦”的金援,我們看到在野黨對我們接見外賓時候的方式有一些批評,其實在國際“外交”場合,接見外賓或者我們到“國外”去拜會該國重要人物的時候,往往是帶著“國內”長官甚至於是元首的信件來,這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當我們接到的時候,應該趕快把它打開來,看看有沒有什麼重要的訊息,然後可以藉著帶信的訪客,把訊息傳回去,我覺得這才是一種禮貌,如果你接了信以後交給了秘書,對方一定會覺得很失望,覺得你好像不重視的樣子,所以我覺得我們這樣處理,完全沒有違反國際的禮儀,反而是表示對他們的一種重視,至於說“友邦”對於援助的事項表達關心,在我們來看應該也是很常見的,現在你看到的是某一國到台灣來,那我們到別的國家去偶爾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倒覺得不必因為這件事情而感覺到好像有什麼特殊的情形,在兩國交往的過程當中,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問:您剛才提到禮儀的部分,就是您這幾天在接見外賓的時候,“國人同胞”注意到您一開始第一天的時候比較頻繁地使用英文直接晤談,這個部分大家說是不符合禮儀的,應該要經由翻譯官來翻譯。今天我看到您至少使用了西班牙語、法語及英語去寒暄,寒暄之後您坐下來跟“友邦”的代表正式談話的時候就講中文了,這部分是不是可以跟“國人朋友”解釋一下,往後是不是會這樣辦理,就是不會再親自的傳達,而會透過翻譯?

  馬英九:這個問題在我們就任之前,“總統府”與“外交部”就向我提過,他們說碰到外賓先講三分鐘的中文,讓媒體能夠便於報導,所以那天我跟外賓特別就這一點加以說明,因為如果外賓是從英語系的國家來,我們當然還是可以跟他講國語,然後經由翻譯,不過時間就要加倍,如果說時間很充裕、賓客很少,就無所謂,可是如果說在高鐵上,或者像今天一次接見八個至十個團體,如果要這樣慢慢的翻譯的話,時間上是趕不及的,尤其是來參加就職典禮的貴賓,安排訪問的時間大概都只有20分鐘,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要用雙方共同熟悉的語言來溝通,像我們今天也有這種情況,有一些來自西班牙語系國家英語能力非常好的首長,如果我們硬是要一句一句這樣翻譯的話,時間會浪費非常多,有的時候反而不能夠很清楚的達意。

  所以,以今天台灣的這種“外交”情況,我覺得務實是最重要的,你爭取到最多的時間達成最大的任務,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記得在“民國”40年代,“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時候,我們駐聯合國的代表叫做蔣廷黻,他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原是(台灣)清華大學的教授,身為“中華民國”是常任理事國之一、世界五強之一,他在聯大演說也是用英文演講,當時“國內”也有“立委”表示不滿,並覺得這樣有失“國格”,什麼原因呢?因為蔣先生他是湖南人,我記得是邵陽還是哪裡人,他國語講得非常不好,而且講的土話連湖南人都不見得聽得懂,可是他英文非常好,所以他用英文講不需要翻譯,每個人都聽得懂,在那個情況下,身為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華民國”代表,用英文演講,這例子也說明了在一個“外交”的場合,國家的尊嚴當然很重要,但是像這種語言的選擇,其實只是一個工具,倒不必過度的加以強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