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產業救助:美國式與中國式
http://www.CRNTT.com   2011-06-08 00:18:31


  中評社北京6月8日電/浙江日報刊載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的文章指出,“產業救助”是金融危機引出的一個熱門話題。誰來救助?自然是政府了,救助哪些產業?自然是處在困境乃至危險境地的產業了。這些問題及其答案都很清楚。但問題在於,政府應以何種方式去救助處在困境乃至危險中的產業呢?在這一點上,各國政府行動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近期整理此類案例,發現中美兩國針對各自一個重要製造業行業的救助,從行為方式、預期收益到事後效應的差異,都很耐人玩味,大可列入產業救助的“經典案例”之列。

  美國救助的是汽車產業,中國針對的是家電產業。這兩大產業在金融危機襲來之際都遇到了困難。其中美國汽車業幾乎陷入絕境,中國家電業遭遇國際市場收縮,庫存增加因而利潤下降。兩國政府也都不失時機地伸出援手,但行為方式與救助目標截然不同。

  美國救助汽車業的方式,可稱為“硬條件約束下的政府貸款”。其救助目標也很明了,就是助企業消除流動性不足和保住行業就業。所謂“硬條件約束”,說白了就是有硬性先決條件,條件就是只救助那些可以救助的企業。奧巴馬政府上台伊始,便給汽車業巨頭們宣布:要想得到政府救助,得在60天內拿出一份切實可行的重組方案並交專家組審核認可,否則甭想得到政府一分錢!但即便通過了專家組審核拿到了救助基金,還有個沒有商量的硬條件,這便是一旦企業重組失敗面臨破產,須先將政府救助基金還本付息。恰恰是這種苛刻條件,“嚇退”了一些原本想從政府那裡拿到“廉價資金”的企業,就連美汽車業“三巨頭”的“老二”福特,也打消了伸手的念頭,以致忍痛割愛放棄了沃爾沃等大品牌。結果美國政府僅花了650億美元,主要貸給了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巨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