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怎麼政府編的CPI漲幅這麼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17 16:55:01  


天天買的青菜與雞蛋、週週買的鮮奶與麵包、每個月買的牙膏與奶粉明明漲得很凶,怎麼政府編的CPI漲幅會這麼低?
  中評社台北6月17日電/最近馬政府發布的物價、薪資、失業率等總體指標,經常被認為和庶民大眾的感受有落差。事實上,總體指標是平均的概念,本來就不可能一一反映每個族群的的感受,有落差是正常的事。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以去年的薪資為例,依“主計處”公布的每月平均薪資高達45,642元,過去曾有人看到平均薪資這項數字打電話到“經建會”、主計總處痛批數字太離譜,他們認為現在每個月勞工領的薪水怎麼可能這麼高?這些忿忿不平的民眾之所以會生氣,不難理解。這項總體指標,本來就是把藍領、白領、高年資者、低年資者所領的一切薪資全都加以平均。然而數學上的平均並不會在現實的社會實現,人們既沒領到這個水準的薪資,自然要認為這項數字有灌水之嫌。 

  但反過來,那些年資高的人看到45,642元的感受又怎樣呢?他們一定會認為政府低估了他們的所得。這就是平均數的難處。我們如果把平均薪資依白領、藍領分別計算,可以發現去年白領每月為60,823元,藍領36,809元;看到這項數字之後,相信多數人會認為這樣的數據和感覺比較沒有落差了。 

  既是如此,何不分別公布各職業、年資者的薪資即可,何必編製平均薪資這項總體指標而徒惹爭議?須知,以平均數來描述一群數據的特徵固有其不足之處,但也有其優點。平均數可以讓我們立即了解一個趨勢,譬如說近三十年台灣民眾的壽命由72歲升至79歲,這並非說每個人的壽命都像平均數一樣提高,只是說明在醫療、環境及生活品質改善下有這樣一個現象。而薪資這項總體指標,長期觀察下來同樣可以讓我們了解台灣這些年經濟繁榮的情況確實不如十年前,這就是編製此項總體指標的用處。 

  再看近月一直飽受批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也是一項總體經濟指標,它綜合了四百多項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走勢。有人看到五月CPI漲幅只有1.74%,就忿忿不平地認為這項數據與人們的感受差太遠,如同前述,這依舊是對總體經濟指標的誤解。這項總體指標把食、衣、住、行、育、樂各領域的零售價格變化加以平均,既有蔬菜雞蛋的上漲,也有筆電數位相機的下跌,綜合得出物價漲幅確實未超過2%。 

  社論指出,多數人對總體指標的批評是來自“感覺”,因為天天買的青菜與雞蛋、週週買的鮮奶與麵包、每個月買的牙膏與奶粉明明漲得很凶,怎麼政府編的CPI漲幅會這麼低?事實上,拜全球化生產之賜,以往貴的不得了的電腦、數位相機、記憶卡及家電產品連年大幅降價,雖然每個家庭可能兩、三年才買一次這些資訊電子產品,對這些產品的降價“沒感覺”,但這類消費佔全體家庭消費比重仍有7.5%,自應計入物價統計範圍,事實上也有許多人享受到降價的好處。 

  只要對總體經濟稍有理解的人都明白,物價走勢對經濟影響至鉅,消費者物價(CPI)走勢也是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參考數據。另外,把蔬果、能源排除在外的核心物價指數,更是央行特別關注的數據。因為核心物價排除了易漲易跌的因素,所呈現的正是一國長期物價的趨勢。五月台灣的核心物價漲幅只有0.9%,顯示長期物價走勢依然平穩,若用“感覺”來檢視核心物價,可能又有很多人要痛批物價統計失真,但持此論者顯然是不明白總體經濟的意義。 

  總體經濟指標不論是薪資、物價、生產、零售、出口、貨幣供給,都是呈現經濟社會的平均趨勢。當生產趨勢低迷,不見得所有廠商都陷入困境,而當景氣繁榮,照樣有商家會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同樣的,平均薪資升高也未必澤及全體,平均物價平穩也不代表百物皆穩而不漲,這種總體與個體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是必然存在的,外界沒有理由責怪統計單位。 

  我們以上論述,並非認為台灣總體指標的編製已完美到無需改善精進,而是說各方與其把焦點放在對統計編製的懷疑,不如去研究總體指標何以和大家的感覺漸行漸遠,如能探究出其間的因果關係,才有助於揭開此一迷思。事實上,從生產、就業的細部資料可以發現,由於產業結構改變、非典型僱用逐年增加,十多年來台灣社會的個體之間,如家庭與家庭、廠商與廠商的差距逐年擴大,估計有六成受僱者的薪水低於平均薪資。這個勞動市場的變化、貧富差距的擴大,也許就是讓總體指標與個體感覺漸行漸遠的原因之一。 

  總體指標與個體感覺的落差,有源於先天因素者,有源於後天環境者。源於先天因素者,舉世皆然,非統計疏誤所致;而源於後天環境者,係產業與勞動市場的巨變使然,乃是經濟發展的警訊。究竟實際成因為何,統計單位宜深入研析,以供作執政高層決策的參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