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民共之間沒有仇恨但有“台獨黨綱”死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1 17:44:16  


  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在出席並主持號稱二十七年來首次“紅綠對話”的香港“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並達成三點共同結論之後,立即前往深圳探訪台商。真是湊巧,此時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在深圳進行台商企業調研,在兩人同時、同地、進行相同項目活動之下,無論是“巧遇”還是事前默契安排,終有機會公開會面。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值得注意的是,張志軍對謝長廷的談話,與以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前往香港與會的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所言“有所出入”:張志軍說,我們歡迎和鼓勵台灣各黨派各團體各界別人士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來。只要認同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贊成和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都願同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增進相互瞭解,共同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兩岸民眾福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而孫亞夫則說,歡迎民進黨以個人或任何形式與大陸交流,但前提是必須放棄“台獨”理念。此類由民間發起的論壇有助降低兩岸分歧,促進交流。大陸方面雖願意與台灣各界交流、溝通,包括民進黨,但前提是不能堅持“台獨”黨綱。

  儘管說,只要認同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就等於是否定“台獨黨綱”,但在程度及表述方式上,仍是存在著微妙差別的。實際上,倘是要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在目前階段還是“不可能任務”,否則這個黨就不復存在,或是沒有存在價值了。但在民進黨中,有不少人是認同“一中架構”的,主張“一中憲法”、“憲法共識”,及“高雄與廈門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的謝長廷,就是一例。而另一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還有民進黨創黨成員之一的費希平(已歿)等,皆是如此。

  應當說,北京是將民進黨和民進黨人區隔開來的。對民進黨而言,若要與中共進行黨對黨的黨際交流,當然是必須放棄“台獨黨綱”,這是原則問題,否則中共就是喪失自己的原則立場。但在與“人”為單位的民進黨員及其支持者的交往,則可從寬處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俞正聲最近在第五屆“海峽論壇”上致辭時就指出,大陸各地各部門都有責任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更好條件,繼續出台並擴大實施對台惠民政策。我們熱情歡迎台灣同胞前來旅遊觀光、交流參訪。即使是那些曾經支持過、追隨過、從事過“台獨”的人,祗要他們有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大陸走走看看。這是北京對民進黨人訪問大陸的條件,首次沒有提出“放棄台獨”,因而可以說是跡近“無條件、無前提”。而張志軍昨日所說的“一個中國框架”,在台灣來說是“一個中國架構”,就是承認“一中憲法”,儘管這部“憲法”是《“中華民國憲法”》。這部“憲法”是主張台灣與大陸都同屬於中國,而其“增修條文”的首句更是“為因應國家統一之需要”,因而是“一個中國架構”的產物。

  謝長廷長期強調,民進黨與中共沒有仇恨。這並非沒有道理。與中國國民黨同中共雖然曾經有過合作,但更多的“接觸”卻是戰爭,甚至懷有血海深仇相比,民進黨及其前身“黨外”,並無與中共作鬥爭的歷史。相反,在“黨外”活動時,甚至是在民進黨成立初期,由於其主要政治活動是反對當時國民黨政權的專制統治和實施白色恐怖,因而被中共認為是“同路人”,在報道宣傳台灣地區發生的各種政治運動,包括“美麗島事件”、“中壢事件”等,都是持偏向反對派的態度。

  無他,以“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的簡單邏輯,凡是反對國民黨的政治力量都是值得支持的。

  文章指出,實際上,民進黨及其前身“黨外”,主要政治活動是反抗國民黨。因此,當時參加活動的,既有“台獨”份子,也有反對國民黨的統派人士,甚至是主張共產主義的。反獨裁,爭民主;反專制,爭人權,是主要矛盾,就把“台獨”的次要矛盾掩蓋了起來。在宣佈解散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後,尤其是在開放“總統”直選後,民進黨的這些訴求也就失去了聚焦力量,亦即主要矛盾獲得瞭解決,因而“台獨”訴求這個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由此,黨內的一批統派人士如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等,就因不認同“台獨黨綱”而紛紛脫黨。此時,中共才開始對民進黨改變態度。

  儘管如此,民進黨並不像國民黨那樣,有過直接與中共“交手”的歷史。而且,就民進黨的“黨綱”看,撇除其“台獨黨綱”部份,大部份內容都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只不過是不同於中共所信仰的科學社會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和福利社會主義。但畢竟也是屬於社會主義的流派之一,與中共的奮鬥目標有著許多的共通點。

  實際上,民進黨內的許多人,當年在大學修讀時的碩、博士論文,就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其中又以筆者所認識的幾位“新潮流系”成員為甚。而民進黨的一些大老級人物,也曾經偷讀“禁書”毛澤東著作,從中吸取政治營養,並加以“活學活用”。如其“地方包圍中央”策略,就是參考了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並予以消化運用。

  因此可以說,在撇除“台獨黨綱”後,中央與民進黨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這與中共是代表工農階級利益,國民黨是代表官僚資本階級利益相比,更為接近。既然以往“打生打死”的國、共兩黨,都已可握手言和了,為何未曾殺戮過的民、共兩黨,就不可以溝通交流?當然,關鍵之處是對待國家統獨的立場。國民黨是反“獨”的。並曾以統一為目標;而民進黨則是堅持“台獨黨綱”,後來雖然以《台灣前途決議文》來凍結“台獨黨綱”,但畢竟並沒有將之廢除。正是這一道“死門”,使得民、共兩黨難以進行黨際交流。

  幸好,現在由謝長廷開了個頭,與中國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合辦“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參與者不單止是“謝系”,也有其他派系,甚至還有“新潮流系”的成員,而且還有剛在“立法院”臨時會上杯葛《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立委”。雖然紅綠雙方意見尖銳,但言論氣氛卻不尖銳,開創了紅綠學者交流溝通的途徑和方向。

  這與二十年前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兩岸學者專家交流時,就是“火星碰地球”。即使是台灣地區的“統派”學者,也與大陸的學者意見和語言尖銳,甚至“拍檯”相比,應是好多了,已是大進步。當然,有了二十年來的交往經驗作舖墊,此次民共學者交流就是水到渠成。

  文章最後說,這個研討會對民進黨將會產生多大的作用,現在還很難預料。但只要繼續舉辦下去,就可積少成多,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像當年兩岸開放大門開啟後,從戒備猜疑,到後來開誠佈公,坦率交流的軌跡那樣。因此,謝長廷作為民進黨內“吃螃蟹的第一人”,是值得尊敬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