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民共兩黨建構性關係中的文化結構及其進化探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00:39:15


 
  變數三、自信心的大小,有開展交往、並敢於同對方直接競爭的自信。自信,是一個組織和政黨對自身政黨宗旨、理念和價值的認可程度和信仰程度。如果對自身的發展體制和所形塑的價值論述沒有一定的自信,擔心在交往中被對方同化或所謂的統戰,就很難開展實質性的交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共產黨應對自身的發展道路、理論和制度有充分的自信,民進黨也應對自身在台灣社會政治轉型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所能發揮的正向作用持積極自信態度。如民共兩黨皆有一定的自信,願意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爭取台灣民心上直接競爭,甚至於基於共同利益進行合作,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進步。

  變數四、彼此保有核心價值的堅持和一定程度的懲罰對方(或自我防禦)的手段。洛克文化的最大特點在於雖然承認彼此生存和發展權,開展正常的互動交流,但在安全上依然把對手作為敵人,並保留一定的懲戒手段。如同中共不可能放棄一中原則和終極統一,並堅持一定的武力威懾,在兩黨的洛克文化階段,民進黨也不可能放棄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自主與尊嚴是該黨的核心價值,也是她認為與中共交往過程中除了民主人權之外最佳的防禦性武器,而民進黨擱置“台獨意識形態”、“凍結台獨黨綱”則存在可能的空間。如“凍結台獨黨綱”並回歸到台灣現有的“憲政秩序”即一中政治架構,將是民進黨在洛克文化意義上為開展民共兩黨交往釋放的重大善意。擱置“台獨”意識形態,以兩岸現行的法理規範為基礎進行交往,是兩黨可能達成的最低層次的共識。

  在這四個變數中,第一個變數是核心變數,對兩岸群際共有規範如“一中框架”的接受程度將從根本上影響兩黨關係的進化。而變數四是兩黨心理層次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洛克文化階段雙方必然保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戒備和反制手段。所以,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將考驗民共兩黨,尤其是民進黨的智慧。如果把兩黨建立正式黨際交往看做兩黨洛克文化形成的標誌性事件的話,那麼這一事件發生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平衡。也即民進黨在價值和理念層面對“一中框架”與“台獨意識形態”的平衡以及中共對民進黨這一平衡所形成的回饋性認知。至於民進黨能否進行戰略調整並獲得中共的認可,以在此基礎上形塑兩黨的洛克文化結構,依然有很大的心理和現實困境需要突破,仍需進一步觀察。而兩黨朋友文化的建構在可見的未來更難於實現,但可簡單展望。筆者以為在朋友文化階段,兩黨將總體放棄敵對思維,無論在經濟社會,還是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彼此都不再視對方為己方的威脅,而是視對方為“我群”的一部分,在兩岸形成集體身份的大背景之下,形塑共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利益。

  注釋

  ①所謂兩黨共有文化,指兩黨進入交互施動機制之後,形塑的各層次的共有觀念和知識的集合。而文化結構則以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等系統化的結構化的觀念形態為典型。

  ②溫特提出霍布斯、洛克和康得三種無政府文化結構,以此分析國際關係中行為體的互動行為。霍布斯文化,指行為體之間在各領域均保持敵對性關係,而在洛克文化狀態中,行為體之間已承認一定的契約規範,預設或承認對方的生存權、發展權,並開展一定的合作,但在核心價值和安全觀上依然保持敵對意識並保有一定的懲罰或防禦性力量。

  ③筆者曾以“兩岸群際互動思維”系統闡釋兩岸群際互動過程中的群際主導性文化結構和群際次級文化。參見王貞威:《家人:兩岸關係新文化結構探析》,《台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3期;《兩岸建構性關係中的知識與文化研究:以“施動者—結構”機制為視角的分析》,《台灣研究集刊》,2015年第1期。

  ④朱立群、聶文娟:《從結構—施動者角度看實踐施動:兼論中國參與國際體系的能動性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2期。作者在該文中提出施動者具有主體性、位置性和策略性三個人格屬性。

  ⑤1986年,民進黨成立時通過的黨綱。http://www.dpp.org.tw/upload/history/20100604120114_link.pdf

  ⑥徐博東:《透析台灣民進黨》,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年,第1頁。

  ⑦引自大陸民進黨研究權威徐博東《論民進黨的質變》一文,收錄於徐博東:《透析台灣民進黨》,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年,第41頁。

  ⑧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座談會上就明確表示:“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

  ⑨亞歷山大.溫特 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9、270頁。

  ⑩金源坤:《台灣意識的政治化與社會分裂》,《兩岸關係》,2006年第4期。

  ⑪陳孔立:《“台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⑫陳孔立:《“台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⑬王昆義:《民進黨對“不獨”的改造之路》,《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1-1。

  ⑭劉國深:《民進黨的環境適應力》,《美麗島電子報》,2010-5-10。
  http://210.34.17.188/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96&Itemid=77

  ⑮民進黨:綠智庫登錄,積極自信與對岸交流(EB/01)香港中評社。
  http://www.crntt.com/doc/1029/7/1/0/102971043.html

  ⑯兩岸諸多權威學者均認為,民進黨如果“凍獨”,對民共兩黨關係改善有實質性幫助,將是開展兩黨黨際交往的重要契機。如學者陳先才發表專文《凍結“台獨黨綱”是民共互動正能量》論述凍結“台獨黨綱”的對民共互動的重要意義。劉國深教授在《試析兩岸三黨和解的政治基礎》一文中也曾提出,如果民進黨能公開宣示遵守載有“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領土”的“中華民國憲法”,相信“共民對話”的政治基礎就可以確立起來。

  ⑰陳松山,民進黨新變局將是民共交流新契機(EB/01)台海網,2014-2-18。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mzmj/2014-01-16/1196732.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0月號,總第21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