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對台灣武裝抗日的幾點甄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04 00:47:17


 
  首先、台灣人民在高壓的殖民統治下,對統治者充滿憎惡。

  其次、因中國領土廣大,資源豐富,而確信中國方面在戰爭中的實力,相信祖國必然在戰爭中獲得勝利;

  第三、認為這場戰爭是因日本侵略而爆發的,中華民族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必將得到俄、美、英等國的支持,這是中國方面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從民族主義大義出發,以血緣為臍帶,視中國為其祖國,堅決反對日本侵略自己的祖國,“吾等流著祖先之血,不忍心同族被殘”,切望其勝利。

  第五、以此次戰爭為契機,號召台灣人民團結起來,發起台灣獨立運動,使台灣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先期達到自治獨立,以為回歸祖國懷抱創造條件。

  第六、期待中國勝利後,台灣能夠回歸祖國的懷報,台灣人民也因此獲得自由。

  以上史實所反映出來的“七七事變”後台灣人民的各種反抗行動,實質上就是1946年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南京和西安時所言的本意,即“須知台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赴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資料還表明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台灣人民反抗行動的嚴苛鎮壓,有時就因一句牢騷的話語,就會被拘留長達29天。台灣人民的這些反抗,也許更是總督府後期強力推行皇民化政策的一個誘因。因為殖民統治者自己也在這份資料坦言:“通過北支事變所反映出來台灣人的皇民化程度,十分令人寒心。”⑭

  小結

  綜上所述,台灣抗日運動分為武裝抗日與非武裝抗日二個大的分類,它們貫穿於整個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間。武裝抗日行動大多發生於1895年-1915年之間,也就是在日本領台的前20年。這20年的武裝抗日運動,沒有任何的今天所謂的“台獨意識”。1915年以後,台灣抗日運動轉為維護台灣文化、爭取台灣自治的非武裝抗日形式,但這期間發生了原住民武裝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霧社事件。這個時期的“自治、獨立”意識,也與今天的“台獨意識”完全不同,它是脫日本殖民地的“自治、獨立”意識,其歸向點是回歸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台灣各地反抗行動與反抗言論接連不斷,只是由於當時總督府極力的鎮壓,且秘而不宣,致使今天的史學研究者與一般民眾很少知悉,大量原始檔案證明,台灣同胞在“七七事變”爆發後,雖身處日本的殖民統治下,仍在台灣各地不斷掀起反抗日本侵略中國、預言日本必敗的反抗言論及行動。故台灣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篡改歷史,將台灣武裝抗日中的一些“因素”強與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聯繫起來的作法完全是無視歷史史實。

  註釋

  ①《台海思痛錄》,《近代史資料》1983年,第1期,第7頁

  ②《台海思痛錄》,第7頁。  

  ③黃昭堂,《台灣民主國研究》,前衛出版社,2006年,第61頁。

  ④黃昭堂:《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台灣淪陷論文集》,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年,87頁。

  ⑤《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台北:台北玉山社. 1995年,第73頁。

  ⑥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抗日運動(閱讀日期:2015年5月9日)

  ⑦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卷二,第411頁。

  ⑧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卷二,第412頁。 

  ⑨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卷二,第415頁。

  ⑩蘇乃加:《日據時期台灣武裝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來庵事件(1915~1916)為探討主題》,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第20頁。

  ⑪莊德:《余清芳革命四十年祭》,《台灣風物》,第5卷第10期,1955年10月,第14—20頁。

  ⑫王曉波:《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帕米爾書局,1986年,第91頁。

  ⑬《“北支事変を通して見たる本島人の皇民化の程度”送付の件》,日本公文書館藏檔:C04120039500。

  ⑭《“北支事変を通して見たる本島人の皇民化の程度”送付の件》,日本公文書館藏檔:C04120039500。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0月號,總第21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