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抗戰勝利對兩岸的歷史告誡及啟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6 16:32:43


兩岸同胞應從抗戰勝利中汲取寶貴經驗與歷史啟示
  中評社╱題:抗戰勝利對兩岸的歷史告誡及啟示 作者:楊勝雲(北京),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研究員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投降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勝利而落幕。這一天,對於中華民族尤為刻骨銘心。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民經過八年的全民族抗戰,贏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全域性勝利,徹底扭轉了百年來落後挨打的局面。儘管1949年後中華民族由於內戰陷入兩岸政治對立的局面,但抗戰勝利為中華民族鼎定自強自立基礎、開闢偉大復興征程的歷史功績和意義不能忘卻,兩岸同胞應從中汲取寶貴經驗與歷史啟示。

  中華民族由深重危機
  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捩點

  大陸戰略專家金一南說,中國近代史苦難太多,最缺乏勝利。回望中國近代史,幾乎所有列強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主權一次次淪喪,精神一次次被辱,國力一天天孱弱,百姓一天天貧困。到1901年《辛丑合約》簽訂時,外國軍隊駐紮包括北京在內的戰略要地,脅迫清政府禁止和鎮壓反帝鬥爭,中國向列強11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1937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才停止向日本還款),國已不國,民不聊生。仁人志士接續奮起反抗,但終歸無力回天。梁啟超曾這樣痛陳民族苦難:“敵無日不可以來,國無日不可以亡。數年之後,鄉井不知誰氏之藩,眷屬不知誰氏之奴,血肉不知誰氏之俎,魂魄不知誰氏之鬼。”

  日本是近現代傷害中國最深重的國家。自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不間斷入侵中國,攫取巨大財富,割佔台灣、東北等領土,所到之處,為非作歹,掠殺成性,實施政治高壓和奴化教育政策。及至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罪惡更是罄竹難書。日軍攻陷南京後,短短數周即屠殺30餘萬中國軍民;在華北敵後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7年的狂轟濫炸;20餘萬婦女被迫充當“慰安婦”……。八年抗戰,中國軍民傷亡3500餘萬,按當時比價直接損失上千億美元。面對空前危機,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上下迅速覺醒和動員起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堅持抗戰八年多,最終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偉大勝利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近代中國衰落的過程中,台灣同胞率先擔當苦難,開展抗日鬥爭。乙未割台之後,台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遭到強力鎮壓,累計被殺數十萬,仍不屈不撓。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遭到台灣人民廣泛抵制;數以萬計的島內青年志士還渡海在大陸組建“台灣義勇隊”,直接參與對日作戰,這是台灣同胞擁護和支持抗戰、心向祖國的鮮明寫照。更重要的是,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台灣於1945年10月25日回到祖國懷抱,全島民眾舉行了大規模慶祝活動,這是全民族的榮耀和自豪。其後雖然由於內戰形成的兩岸政治對立和軍事對峙,但不能改變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歷史與法理事實。

  毋庸諱言,抗戰期間,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許多個人、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大陸有所不同。比如,1944-1945年美軍對台灣實施大空襲,傷及眾多無辜百姓,這成了一些台灣同胞最深刻的二戰記憶;光復後的“二.二八”事件,國民黨退台後實施“白色恐怖”等,給台灣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傷痛,這也成為一些台灣同胞產生歷史悲情的直接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家族的“小歷史”不能取代國族的“大歷史”,局部的“小悲情”要放在國族的“大悲情”中去看,否則將迷失歷史的脈絡和真諦。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島內出現“紀念無用”論調,一些人甚至肯定日本的“殖民功績”,抗議課綱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把“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這些走火入魔的言行,顯示出島內長期實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和“反中”“懼統”宣傳的毒害是何等深重!台灣作家王鼎鈞說:“若是把八年抗戰抽掉,必有千千萬萬生者如同行屍走肉,千千萬萬死者成了冤魂。”此語何其令人警醒。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就是要強化民族苦難和勝利的記憶,破解境內外一些勢力抹殺、歪曲這段歷史的企圖。

  1895年乙未割台,1945年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1949年兩岸分離對峙,2008年兩岸步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階段,串起這幾個時間點,可以看出兩岸同胞既有共同的悲情、光榮和命運,又存在長期的歷史隔閡。親情是療傷止痛、化解心結最好的藥劑,勝利則是超越過去、克難前行最熱情的動力。兩岸同胞應以勝利者的自信和中華民族一貫的包容大度,在促進兩岸密切交流合作中撫平歷史創傷,增強休戚相關的民族認同,共享作為中國人的光榮和尊嚴。

  要深刻領會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
  加強兩岸認同和互信,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復興偉業

  抗戰前的半殖地中國,列強及國內買辦豪紳階層支持的新舊軍閥割據一方、相互爭鬥;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蔣介石把主要精力放在“剿共”上,客觀上為日本帝國主義加速入侵中國提供了良機。毛澤東深刻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西安事變後,掌握全國政權和主要軍事力量的中國國民黨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主張,逐漸改變“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實施“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的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宣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紅軍和南方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開赴前線,抗擊日寇。國內各主要黨派和海內外愛國人士共同打響了抗日救亡的宣傳戰、動員戰,極大喚醒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觀念和責任擔當,激發了他們的抗日激情和鬥志。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最危險的時候,長期一盤散沙的中國人不分階級、不分階層、不分黨派、不分信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達到空前高度。全面抗戰後的三個月,毛澤東在回答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說,“現在的抗日戰爭,是自有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以來所沒有的。它在地域上是真正全國的戰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