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碉樓百年聽風雨 洋裝不改客僑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2 10:02:41


鳳崗黃洞村觀合樓
洪全福故居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黃洞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東北部,古時候這裡四面環山、人跡罕至,過去數百年間曾經有兩個“大人物”先後躲進這個“世外桃源”。

  東莞日報報道,南宋末年皇帝趙昺躲避元兵追擊一度藏身於此,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瑛王洪全福也到此隱居。前者的到來賦予了“黃洞”地名;後者則留下了一處百年老宅,2004年洪全福故居被列入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在許多遊客眼中碉樓才是黃洞村最令人難忘的風景——蔚藍的天空下,一棟棟高大堅固的碉樓直插雲霄,碉樓四面八方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窗口,頂部精致的雕花帶著異國情調……黃洞村一共有15座碉樓,它們大多是早年旅居海外的華僑寄錢回鄉所建。在戰亂年代,這些堅固的高樓成為黃洞村民奮起保衛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黃洞人與海外華僑血濃於水的見證。

  古井古榕古建築

  初夏的早晨,在鳳崗文廣中心工作人員黃炳常、張飛雁帶路下,記者走進了古村黃洞。黃洞古稱左黃,南宋皇帝趙昺藏兵於此後改名“黃洞”,元朝末年客家先民到此建村立圍,迄今為止客家人已在黃洞繁衍了六百多年。

  枝繁葉茂的老榕樹,牆體斑駁的青磚房,長滿青苔的麻石井……眼前的景象,讓人不由感嘆歲月的滄桑。百年的客家排屋,三百年的古榕古井,走在黃洞村中你隨時都有可能與“文物”擦肩而過。

  迴龍庵是黃洞村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築。據村志記載,迴龍庵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在黃洞洪屋圍,工作人員領著記者走進一個白色的拱門,再穿過一個庭院,就看到裡面的迴龍庵——瓦面、木梁、雕花木門、青磚牆、麻石柱……“你現在看到的迴龍庵已不是最初的模樣。”黃炳常告訴記者,數百年來迴龍庵歷經多次修繕、擴建,又在旁邊增建了崇烈堂、遺愛堂等建築,庵堂已擴建為二進五開間磚混結構建築,如今人們看到的迴龍庵已是清代建築風格。

  迴龍庵並不大,加上旁邊的遺愛堂等建築也不過占地百許平方。然而庵雖小信息量卻很大。張飛雁告訴記者,庵堂內牆上鑲嵌了23塊清代碑刻,共計5萬餘字,這些碑文記載了黃洞村數百年來各姓氏、源流、家族的遷徙、人口更替、人物典故、風格習俗等資料,堪稱鳳崗客家人歷史的“活化石”。

  洪全福故居是黃洞村又一處“有故事”的古建築。這座百年老宅藏身於洪屋圍巷道深處,由七間房屋構成,房屋外牆上方繪著壁畫,房屋四周還築起了圍牆。黃洞村志記載,清代同治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左天將、瑛王洪全福藏匿到黃洞村並在洪屋圍建造了這一處房屋。150多年後的今天,這裡成為了一道歷史的風景。為了保護洪全福故居,十二年前我市將這座古建築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棟碉樓一段古

  欽華樓、儒修樓、春來樓、觀合樓……行走在黃洞村,碉樓是一道常見的風景。這些碉樓散落在村莊各處,如同巨人守護著腳下的家園。這些碉樓大多是黃洞村籍華僑寄錢回鄉所建,每一棟碉樓都有一個愛國華僑的故事。

  1902年,旅居牙買加、蘇裡南的華僑寄錢回鄉,在田心村小組建起了黃洞村第一棟碉樓——定公樓。此後30年間,黃洞村先後建起了15棟碉樓。在這些碉樓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榕樹廈村小組的觀合樓。

  今年74歲,曾參與編撰《黃洞村志》的黃洞老人鄭官昌回憶說,上世紀初,少年時代的蔡觀合為謀生漂洋過海,他在南洋經營橡膠園一點一滴地攢下血汗錢,後來他把多年積蓄寄回故鄉,並在1927年為親人修建了觀合樓以及周邊八間排屋和廣瓊家塾。

  “觀合樓是黃洞村最有代表性的碉樓。”鄭官昌老人說,觀合樓是黃洞最高、最堅固,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碉樓。觀合樓也採用“土辦法”,用泥、沙、石灰“三合土”混合作為建築材料,牆體厚近一米,刀槍難傷。

  不同的是,一般碉樓採用木板隔層,而觀合樓則用水泥、鋼筋鋪設樓層的地板。年深日久木板腐化,很多碉樓內部都變成了一口“枯井”,而觀合樓依然堅固如昔,順著水泥樓梯可以輕鬆登頂,俯瞰黃洞景色。鄭官昌老人說,這些水泥、鋼筋都是當年從海外運回來的。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不安,為了保護家園,客家人傾力建造了高大堅固的碉樓。這些碉樓牆體堅固,而且四面八方都有大小“槍眼”,它們扼守在各處要道,使得黃洞村易守難攻。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些碉樓群成為了黃洞村民的保護神。“日本鬼子從來不敢在村裡過夜,他們就怕我們的碉樓。”鄭官昌老人自豪地說。

  轉眼間,碉樓群坐落黃洞村已將近百年,如今它們不僅是一座歷史的豐碑,也是鳳崗客僑文化的靈魂,更是鳳崗客家人與海外華僑親情的紐帶。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