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斯坦福鴨子”撥動中國式焦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03 10:21:51


斯坦福大學
  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中國媽媽黎銘試圖去弄清一個問題: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呢?

  那是1年前,在擁有幾千名成員的“南外家長QQ群”,家長們都在分享同一種不安:他們的子女都畢業於南京外國語學校這所名牌中學,每年少說也有兩三百人浩浩蕩蕩地奔英赴美留學,所有人都想知道,孩子在國外究竟過的怎麼樣?

  黎銘自己的兒子正在美國念高中。毫無意外地,這位“家長中的活動家”攬下了這份“工作”。此後,她用180天的時間,走訪了24所名校,接觸了130多位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留學世界”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年代:與容閎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第一位留美中國學生的1854年不同,也與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向美國派出首批52名留學生的1978年不同。

  在全球的校園裡,中國面孔已不再是少數派。中國在過去幾年取代印度,成為在美國際學生的最大生源國,占了大約三分之一。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編寫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顯示,21世紀的頭15年,中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接近22%。

  與最早的留美中國學生“弱國子民”心態迥異,作為首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大陸學生,28歲的何江,在前不久引人矚目的演講中,強調了“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感”,表示哈佛教會自己“勇於立志改變世界”。

  像黎銘這樣的家長親身參與的一個改變是,越來越多中國家庭放棄國內教育,將孩子送到國外去讀中學或本科。2015年,在美的中國學生中有41%是本科生,39.6%是研究生——在研究生占了絕對多數的十年前,這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助理國務卿埃文·瑞安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階層關心子女的教育。中國人希望在21世紀具有競爭力。”

  現在,黎銘試圖通過實地走訪,來了解中國孩子的生活。她發現:“每個留學生和他們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都有著自己的不適和焦慮。”

  美國學生圈總在說離自己很遙遠的政治和文體活動,她只能回到中國學生圈,可那裡像極了國內的家長群,天天說排名論成績,讓人“喘不過氣來”

  回國後,黎銘將自己記錄的近百個孩子的故事集結成《聽說》一書,希望分享給那些為留學做準備的家庭。在她的尋訪對象中,有人靠自己的努力“掙回了學費和尊嚴”;也有人努力融入當地環境卻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再回到“中國人的圈子”;甚至有人因留學得了抑鬱症。

  她看到,計算成績的GPA像是留學生頭上的“緊箍”,而他們的生存狀態,就像起源於斯坦福大學那個著名的說法,“斯坦福鴨子綜合征”——表面悠閑,鴨掌卻在水下劃得飛快。

  焦慮,這是黎銘見到宋希玥時,最直觀的感受。

  這個在斯沃斯莫爾學院就讀的姑娘直言不諱地說,自己不喜歡這所全美頂尖的文理學院、更不喜歡自己的狀態,“感覺就像是加強版的中國高考生,每天就是學習、學習,還是學習;話題就是拿A、拿A,還是拿A。”

  為了畢業留美,讓留學“有價值”,這個姑娘選擇了並不喜歡的經濟學專業,每天埋頭和數學課、經濟課作“鬥爭”。“再堅持一下,或許就是海闊天空了。”

  她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圈子。剛來美國時,她曾努力和美國同學交朋友,可新鮮感一過,美國學生圈總在談論離自己很遙遠的政治和文體活動,她卻感到學業壓力很大,只能慢慢告別了美劇、俱樂部,重新回到中國學生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