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P2P變身"金融科技公司" 意圖避開網貸監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9 10:07:57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一面是擁抱監管,一面是惶恐不已。

  澎湃新聞了解到,有的公司實際上早已主動“變形”,希望能避開網絡借貸監管細則,其中一種做法就是變成金融科技公司。

  九成以上P2P需整改

  到底有多少P2P需要投入到整改的大潮中呢?

  九成以上。

  以ICP許可證來看,全國目前2400家左右的P2P網貸公司,截止到8月拿到許可證的才31家,也就是說95%以上的P2P需要在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之後,再去申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而讓不少企業聞風喪膽的是網貸限額,即單一個體、自然人在同一平台上的借款上限是20萬元,在多個平台的借款上限是100萬元;單一組織、法人在同一平台上借款上限為100萬元,在多個平台的借款上限是500萬元。這一規定充分表現了當局要把互聯網金融“普惠化”的意圖。

  然而根據網貸之家的借款限額壓力測試選擇了數據比較全的851家平台,結果顯示,平台借款 人人均待還金額20萬以上的平台數量占比達到72.74%,人均待還金額在100萬以上的為46.06%;企業借款人待還金額超過100萬元的人數占比達到了5.41%,待還金額占比達到了78.09%。

  在這一項規定上,專注消費金融和小額貸款的企業受影響不大,必須轉型的重災區是絕大多數房貸、部分車貸、絕大多數企業貸和供應鏈金融。與這些大額資產對接的知名P2P有陸金所、搜易貸、PPmoney、鏈家理財等,而業內普遍認為受衝擊最大的是專長做千萬級、上億級房地產融資項目的深圳P2P紅嶺創投,這就難怪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表示:“對於辦法中的借款限額持保留意見,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信用中介必不可少,傳統銀行仍然有大量企業融資服務無法覆蓋。”好在紅嶺創投從今年以來似乎嗅到了監管風向,開始涉足小額業務,為壞賬兜底的一向做派也有了鬆動。

  P2P“換馬甲”可規避風險?

  忽如一夜春風來,互聯網金融紛紛變身“金融科技”,把這個偏義複詞的重點落在了“科技”上。自從今年2月監管層開始互聯網金融整治以來,不少曾經以“互聯網金融新貴”自居的企業,尤其是P2P網貸,紛紛追趕國外潮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某某科技金融公司”。此處說明一下,國外P2P統稱為“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而自從美國土生土長的Lendit(朗迪)峰會今年7月落戶中國上海,不少中國企業聞風而來,順便“蛻變”為金融科技公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