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希臘華人夫婦的“專供”豆腐攤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5 10:31:55


(希臘《中希時報》)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無論走遍天涯海角,一個人的胃是最愛故土的。豆腐,在別國的食物中難得一見,在別國的辭典裡只好寫作它的中文發音——“Tou Fu”。語言中俗語道“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能在異國他鄉做好豆腐,是一件更加不容易的事。在希臘雅典,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吃上一口豆腐的味道,更是一種口腹的奢侈。

  據希臘《中希時報》報道,在希臘雅典的中國城樓下有一個中國人的“專供”小菜場。說是“專供”是因為這裡的菜品全都帶有濃濃的中國特色,有芋頭、冬瓜、茼蒿等,甚至還有一些熟食鹵味。而在眾多的帶有中國特色的食材裡,最有“中國味兒”也許還屬白嫩爽滑、勁道噴香的豆腐。

  “老板,給我八盒豆腐。”“好的,豆芽要不要?”走到林阿鳳的豆腐攤前聽到的是這樣的對話。而這樣的對話對於溫州人林阿鳳來說,過去的十多年裡每周都要重複很多次。見到林阿鳳時,她正把客人需要的食材數量清點好然後裝袋收錢,她手裡的硬幣上,有著過年村子裡豆腐的香味。也許是因為雅典下雨,溫度驟降的緣故,收完錢後林阿鳳又蜷縮在了她的豆腐攤旁。儘管小菜場的食材種類還算豐富,可只有林阿鳳的豆腐是這個小小菜市場裡的“獨家專供”。

  林阿鳳是浙江溫州人,可相比起大多數在希臘以做服裝貿易為生的浙商來說,林阿鳳卻“不走尋常路”做起了豆腐生意:“我太笨了,不會開貨行、服裝店,只會做豆腐,賺個辛苦錢。”林阿鳳這樣解讀為何自己“另辟蹊徑”從事了和大多數浙商不同的行業。

  豆腐生意屬於小本生意,賺的不算太多可付出的卻是滿滿的辛勞。小小的豆腐塊兒其實是一個耗時又耗力的事。做豆腐不僅要掌握好黃豆、水和石膏各項的配比,在豆腐製作的過稱中把水從磨好的黃豆裡擠出來也是一個力氣活兒,於是,林阿鳳的丈夫便成了做豆腐的主力,林阿鳳則在一旁打下手。豆腐的製作過程往往需要七、八個小時,而為了確保豆腐的口感,林阿鳳和丈夫始終堅持當天賣的豆腐當天做。夫婦倆往往是夜裡一兩點就得起床磨豆、熬漿、點漿,等到豆腐成型出模往往都是日出之後了。

  小菜場的開市時間都是在早上,林阿鳳來不及“補覺”,就得把豆腐包裝好然後趕到市場來售賣。“豆腐不值錢,是個氣力活兒,這些豆腐都是我老公親自做的,我的黃豆都是精挑細選的。”由於用的材料貨真價實,價格公道,十多年來林阿鳳不大的豆腐攤卻積攢下了不少的回頭客,很多人來一次就買好幾盒。

  辛勤的勞作不僅給林阿鳳帶來了眾多的回頭客,而且還給她了一個暖心的“回饋”——女兒即將大學畢業。十多年前,為了給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林阿鳳和丈夫下了決心到希臘打拼。也許是覺得自己的性格比較“樸訥”,不太適合當地華商大多從事的服裝貿易業,於是夫婦倆決定用自己的雙手,靠做豆腐創業。靠著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夫婦倆把辛苦攢下來的錢寄回國內給女兒當作學費和生活費。而女兒也很爭氣,儘管父母在幼年時就離家外出打拼,可獨立自律的女兒依然考取了一所師範大學,目前已是一名大四的學生。“我女兒以前成績特別好,後來我出國了就沒能管她了,成績沒有以前那麼好了。”說起女兒,林阿鳳既流露出家裡培養出大學生的欣慰,又夾雜著為了生活而不得不遠離女兒的愧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