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原創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1 00:18:58


習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對台工作論述,必將引領對台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中評社╱題: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原創性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前言

  一直以來,大陸對台政策都是根據台灣島內形勢、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陸自身發展水準做出的戰略決斷。解決台灣問題最根本的還是靠大陸自己的發展。①大陸的發展進步,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同時兩岸關係也會受到台灣局勢和國際格局變化的影響。

  自2005年開始,大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未來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和“一帶一路”的推進,大陸將取得更大的進步。但是近兩年,台灣島內局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是台灣民眾的“台灣主體意識”持續成長,“恐中”、“拒統”情緒有所增加。相當多民眾認為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他們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也不希望兩岸統一。一些台灣民眾把大陸看做是台灣最大的威脅,他們擔心兩岸經濟融合會讓台灣過度依賴大陸,最後就會被大陸“吞併”。另外台灣政局也發生了重要變化。2012年之後,台灣政黨生態呈現“藍消綠長”態勢,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繼續堅持“台獨黨綱”,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的機制化交流被迫中斷。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難度增大。

  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局面是穩定的。中國在總體上仍能繼續營造一個有利於反對“台獨”的外部環境。但是近年來,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上升。特別是特朗普上台後,此態勢將進一步加劇。未來,美國和日本很可能利用台灣民眾的“恐中”、“拒統”情緒,進一步強化美日台之間的“准軍事同盟”關係,甚至會進一步強化台灣的“恐中”、“拒統”情緒。

  在新的內外形勢下,兩岸關係如何走?大陸需要有新的政策主張,需要有新的理論思想。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對台工作論述,逐步形成了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一方面繼承了過去歷任領導人的對台政策主張,同時提出了一些帶有原創性的新理念。這些原創性的新理念對於對台工作具有格外的重要性。

  重新界定兩岸關係的性質

  對兩岸關係性質的界定直接決定了處理兩岸關係的思路和方向。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從“內戰”思維來看待兩岸關係。這個觀點在胡錦濤著名的“1231講話”中得到最充分的表達。“1231”講話提出:“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個論述從歷史事實出發,將兩岸關係界定為“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

  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一方面堅持這個基本的認定,另一方面又超越這個看法,對兩岸關係性質進行了新的界定。在2013年2月25日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時,習近平表示,“我們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在2013年4月8日會見蕭萬長時,習近平表示,“只要兩岸凡事都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慮,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阻礙,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在2013年6月13日會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習近平又強調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所謂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來把握兩岸關係,就是要超越“內戰”思維,超越兩岸政治對立,為兩岸關係找到新的解決辦法。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在會見連戰一行時提出,“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這個論斷指出,我們要尊重兩岸關係的歷史,但是也不能局限於歷史,要超越歷史恩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兩岸關係,面向未來創造出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

  那麼如何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來把握兩岸關係,如何面向未來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習近平提出了“兩岸共圓中國夢”的論述。在2014年2月18日與連戰的會面時,習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理念。在2015年5月4日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習近平再次表示,兩岸要“努力開創兩岸關係新未來,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共圓中國夢”的論斷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範式轉換。這意味著兩岸關係不僅是“內戰遺留並延續下來的政治對立”,更是“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面向歷史,解決政治對立,更要面向未來,通過“共圓中國夢”超越政治對立。這個論斷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是將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個論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把國家統一和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兩大任務緊密聯繫起來。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兩岸共圓中國夢”的論斷。按照“共圓中國夢”的定位,並不存在一個“單獨的”統一問題,統一問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兩岸同胞在各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國家統一的過程。

  二是為兩岸關係指出了新的解決路徑。按照“內戰遺留問題”的定位,那麼兩岸關係的焦點,就是要通過政治談判,結束政治對立。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都是為政治談判做準備,為結束政治對立創造條件。但是按照“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定位,兩岸關係的核心就是如何共同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撫平歷史創傷,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有利於台灣同胞重新認識統一問題,化解“恐中”、“拒統”的情緒。

  三是將兩岸關係與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個人夢。習近平多次表示,台灣同胞前途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呼籲台灣各個政黨、各個階層、各個宗教、各個地區都參加到“中國夢”中來,並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2015年11月7日會見馬英九時,習近平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相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2015年3月4日在看望全國政協部分委員時,習近平指出,“我們願意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成功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由此可見,“兩岸共圓中國夢”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台灣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鼓舞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來,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確立了大陸民眾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史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我們也經常以此來證明兩岸必將統一。但是自台灣開始實施民主選舉體制後,兩岸的統一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分久必合”,分合之間不再由政治精英說了算,台灣民眾成為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基於這個新形勢,大陸提出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2008年以後,大陸出台了一系列惠台讓利政策,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分享兩岸和平紅利,同時也鼓勵兩岸民間交流。但是因為台灣問題是一個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政治議題,大陸民眾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和作用一直比較模糊。

  而習近平的對台論述,繼續貫徹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同時也注重大陸民眾的角色和作用。縱觀習近平系列對台講話,都是講要讓“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共同參與,共同獲益。例如,在2013年4月8日會見蕭萬長時,習近平表示,“我們要努力增進兩岸民眾福祉,讓更多民眾共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在2015年5月4日會見朱立倫時,習近平表示,“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2016年11月1日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習近平表示,要“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兩岸企業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習近平還提出,“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