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何晚清官員潤筆費時有 卻無人賣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5 16:34:14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在以毛筆為主要書寫工具的年代,由於所有文官都曾練習過書法,熟稔書法的藝術語言,每一個為人作書的官員都明白,自己的字張掛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接受一大批有書法修養的人們的檢驗。因此,李鴻章為了寫好一個父親生前命名的齋號,居然要練習十多天才下筆。也正因為持續不斷的鑽研,許多官員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的重要書法家,何紹基、翁同龢的行草書、吳大澂的大篆,堪稱一流。但是,晚清的官員寫了那麼多的字,在文人的日記和信札中,卻不見有賣字的記錄。

  潤筆費時有 卻無人賣字

  翁同龢的日記曾記載:“羅大春(福建總兵,號景山,其子蔭生門生)送別敬,受之,贈以扇一、條四。” “別敬”即禮金,是實實在在的銀子。翁同龢以一張扇面和四件條幅答謝,用的詞依然是“贈”,說明這是兩者之間的贈答,不能算買賣交易。

  張德昌先生曾根據李慈銘的《越縵廬日記》,對李慈銘在京師為官期間的收入和支出做了非常具體的統計和分析。從所列收入來看,李慈銘為人撰寫行述、墓志銘、碑文、壽序等,收30、40、50、80、100兩不等的潤筆,但是卻沒有賣字的收入。京官收入不高,應酬多,雖然能得到各種饋贈,但李慈銘的生活並不寬裕,有時甚至借債度日,相當拮據。即便如此,不見其有賣字的收入記錄。是不是李慈銘的字寫得不夠好呢?並不是。從存世的李慈銘墨跡來看,他的字雖然談不上特別出色,但還是很不錯的。況且他在當時的京師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他的字在當時可算是名人墨跡。

  在近年來關於文人潤例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標示潤格賣字的,多為沒有出仕的文人、官員的幕僚和退休的官員。晚明李日華自訂潤例的第一句便是“予林居多暇,士友索書者坌集,因戲定規條”,明確說明是致仕後才賣字。雖然我們不能排除在任官員中也有賣字者,但應是極少數,公開張貼潤例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為什麼在任官員不賣字呢?原因大概是多方面的。現任官員不賣字,應該是官場行之已久的傳統,這與做官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收入有關。張仲禮先生在統計了中國古代官員的主要收入後這樣寫道:“這些估算,儘管有些帶點推測性,證實了公認的在傳統中國社會裡做官最能發財的觀點。官宦生涯不僅對官員本人是利益所在,對其家鄉也同樣有好處。”

  除了上面這個主要原因外,可能還有其他因素。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官員開出潤格賣字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書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如此頻繁,壽聯、挽聯均為某些特定場合必須送去的,不但不賣,還要隨對聯送去銀兩作為壽禮或賻儀。那麼壽序、墓志為什麼就要付潤筆呢?壽序是逢大壽邀人作,才付潤筆。門生給老師寫壽序稱觴那是禮物,不會收錢,友人給友人寫壽序,也可以作為壽禮而不收錢。人一輩子死一次,墓志通常只有一篇,由一人撰寫,可以付潤筆。作文實在比寫字要慢得多。可日常的應酬書法,量如此大,這錢怎麼收?如果官員賣字,這潤格怎樣訂?是根據官階的高低還是書法水平的高低?難道一品官員的潤格就高於二品官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