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與政策建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06 00:41:40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預期目標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為“習近平對國家統一路徑的新思考、新探索,也是習近平對台思想達到一個新高度的重要標誌”⑦,它的產生與落實當然應考慮其預期目標。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規律與現實狀況看,從全球經濟社會變局與世界發展大勢看,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應朝著給兩岸關係塑造新機制、注入新動力、賦予新作用的方向進行,盡可能通過這項工作增進兩岸民眾同胞情誼、強化兩岸民眾利益連結、改變台灣民眾認同偏差狀況,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鋪墊基礎。

  第一,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與情誼。作為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兩岸心靈契合”重要途徑的“兩岸融合發展”⑧,對於增進兩岸民眾情感連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融合發展”是“交流發展”的昇華,“交流發展”能夠達到的增進兩岸民眾瞭解與情誼作用,“融合發展”更加能夠達到,而且效果會更加好。在“台獨”政黨民進黨上台執政的背景下,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參與到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中來,融合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從中增加對大陸發展模式與經濟社會制度的認識與認同,體會到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光輝與榮耀,既能夠戳破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假象,讓台灣民眾認清民進黨的“台獨”本質,也能強化兩岸基層民眾的共同社會經驗與感情連結,還能增強台灣民眾對“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理念的認同,為化解兩岸統一阻力提供最基本的情感支撐。

  第二,強化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連結。“無論是當前的對台工作還是未來的兩岸統一方案,只有滿足了台灣民眾的利益訴求,才能得到他們的真心支持和接受。離開了對台民眾利益的實實在在關照,一味地講民族大義,只會有害無益”⑨。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就是要讓更多台灣民眾尤其是“三中一青”群體分享大陸發展的機會,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從中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兩岸融合發展”與“兩岸交流發展”在給兩岸民眾謀福祉、謀利益上效果有所不同。兩岸融合發展“儘管也有各自的利益,但更多的是雙方共同的利益”⑩。兩岸民眾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將彼此的利益連結得更為緊密。在這一過程中,兩岸民眾定能產生“榮辱與共”的認識,培育“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從而更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

  第三,一定程度扭轉台灣民眾“認同異化”狀況。從認同理論的高度進行認識,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也是扭轉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族群統”獨”認同異化、偏差的重要輔助手段。根據認同產生的相關理論,影響民眾文化認同、政治認同、身份認同等認同問題的因素很多,既有原生性因素,也有建構性因素,前者包括種族、血統、語言、文字、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等,後者包括共同的歷史經驗、情感、利益與意願。其中,後天性因素對認同的影響大體分為個體建構、家庭影響與社會建構三個方面。而身份認同、政治認同等社會化程度極高的議題,以社會教育與社會交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建構扮演的角色更為關鍵。目前,在影響台灣民眾統“獨”認同、身份認同方面,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台灣尚處“自治”狀態,大陸無法通過編訂教科書、掌控輿論宣傳等“社會教育”手段進行影響,只能通過“社會交往”這種重要手段產生一定影響。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便是“社會交往”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它區別於簡單的“交流發展”,而是強調通過共同社會經驗的累積,情感、利益的交融,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消除原有的類屬印象”,“再造新的類屬印象”⑪,從而化解台灣民眾的傾“獨”認同,增強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政治認同與身份認同。

  當然,對融合發展的政治效應,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融合發展可以為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但並不能保證兩岸必然沿循這一道路走向統一”。“對融合發展的功效應有正確預估,不能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⑫。從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與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經驗來看,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只是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打基礎”工程,它雖然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促進兩岸和平統一,但不必然產生政治外溢效果,不必然帶來兩岸和平統一。促進兩岸和平統一,不僅需要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還需要綜合運用政治、軍事、文化等多種手段。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政策思考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政策工程。目前看,這項新時期重大的對台政策剛處於提出與起步落實階段,未來大陸各部門應齊心協力共同推進這項工作的落地生根與開花結果。

  第一,持續增強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與向心力。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尤其是吸引足夠多的台灣民眾參與到大陸經濟建設中來,首要前提是大陸應不斷增強自身吸引力,既要讓台灣民眾有機會來大陸發展,也要讓他們在大陸工作好、生活好、發展好。對此,大陸就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不斷推進大陸自身建設,增強各方面的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決定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的是祖國大陸自身的發展。這是新一屆黨中央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本質認識,也是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歸根結底在於大陸自身的實力壯大,中美實力對比的結構性改變。所以,持續解決好大陸自身的發展問題,不斷增強大陸各方面的綜合實力,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既是降低美國直接介入台海問題能力意願的需要,也是增強對台灣民眾吸引力,讓台灣民眾更願意來大陸發展的重要前提。二是不斷完善針對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的保障與優惠政策。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既要讓台灣民眾願意前來發展,也要讓台灣民眾在大陸安心發展。為此,應不斷完善政策,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就業、創業、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與保障。當前大陸各級對台工作部門應認真研究台灣居民在大陸的就業執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儘快完善並及早促成相關政策出台。

  第二,統籌安排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工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一項“戰略工程”,也是一項“政治工作”。政策提出之後,關鍵就是要落地、兌現,不能成為一句漂亮的空話。大陸各級人大、政協、台辦、公安、司法、教育、財政、稅務、海關、金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理解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兩個百年目標”的高度貫徹、落實這項工作。相關部門應就本部門主管業務涉及台灣同胞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問題進行認真調研,摸清台灣民眾在大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後進行妥善解決。若需要多個部門協調,可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成立統一的問題解決平台,建立跨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避免部門利益的本位主義,避免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提高各部門的協同作戰能力。

  第三,細化台灣民眾前來大陸工作生活的輔導措施。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一項新鮮事物,吸引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更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讓更多台灣同胞願意前來大陸,如何讓願意來的台灣民眾及時瞭解到就業發展資訊,如何讓已經來到大陸的台灣民眾更方便在大陸工作生活,都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開放的基礎上進行更細化輔導。以輔導台灣民眾前來大陸就業為例,首先應該有“統一且權威的平台”發佈大陸用人單位招聘信息,或者設立專門的熱線電話回答民眾的諮詢,然後可以歸納整理出一套詳細的“按表操課”流程,以問答形式解答包括“就業合同怎麼簽”、“醫療、社會保險怎麼購買”、“子女就讀有什麼政策”等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關心的各種問題。

  第四,防止民進黨破壞阻撓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措施。目前看,民進黨雖然無法阻擋兩岸交流的歷史大潮,不敢違逆渴望兩岸和平發展的島內主流民意,但會充分利用其全面掌管台當局政權的優勢干擾破壞兩岸交流發展尤其是融合發展。民進黨重返執政後,針對兩岸交流出台了一系列的緊縮管控政策。2017年3月,蔡英文當局為嚇阻島內人士參與兩岸交流,準備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延長台涉密離退職文武高階官員登陸管制期限,禁止參加大陸領導人主持的活動,並祭出罰款300萬元或追回退休金等重罰措施,嚴控台高階離退職人員登陸交流。與此同時,台陸委會還下發規定,嚴控台公務員過境或轉機大陸。這些措施實施後,客觀上給兩岸交流及融合發展增添新的障礙。針對民進黨當局的此類限縮措施,大陸方面應該有充足的反制準備與應對預案,以降低這些措施的負面影響,防止其干擾我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局。

  注釋

  ①參見拙作《2012年“大選”中大陸台商票分析》,《台灣週刊》2012年第2期。

  ②《逾萬名台灣學生在大陸就讀學位課程》,新華社2017年4月8日電,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7-04/08/c_129527832.htm。

  ③《陳雲英:望儘早出臺促進台籍教師就業相關政策》,中新社2017年3月10日電,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3-10/8170911.shtml。

  ④《2017年3月〈遠見研究調查〉台灣民眾經濟發展意向》,《遠見》民調中心,http://www.gvsrc.com/dispPageBox/GVSRCCP.aspx?ddsPageID=LATEST&dbid=3357914496。

  ⑤《人力銀行:台7成上班族希望西進大陸就業》,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1046/4/5/0/104645031.html

  ⑥《海峽導報》2017年3月30日。

  ⑦⑧⑩⑫王英津:《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4月號。

  ⑨冷波:《對台灣社會兩岸認同異化問題的思考》,《理論視野》2015年第11期。

  ⑪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佩蒂格魯認為人類可以通過三階段的交流接觸改變既有態度,首先是消除原有的類屬印象,然後再通過交流強化對不同族群成員的認同瞭解與正面感情,最後再造類屬印象。參見Tomas F. Pettigrew,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Research and New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149(1998),pp,65-85。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6月號,總第23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