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恢復中史成為初中必修科是撥亂反正的第一步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12:03:27


  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特首林鄭月娥於上周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其中教育政策表明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會盡早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繼續加強師資培訓以支援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科目的教師,以及讓中小學生能欣賞及傳承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與文明;亦會繼續更新和優化中國歷史科及世界歷史科的課程內容。同時,會提供活化課堂的學與教資源,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

  應考中國文學學生少得出奇

  如果沒有這份《施政報告》,大部分香港人未必知道原來中國歷史不是本港初中的必修科,身為中國人竟然不需要學習中國歷史。回顧以往,香港教育局在2000年推行課程改革,把中國歷史併入初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範疇。學校可以按個別校情而對課程作出整合,有些學校會把中史獨立成科,部分學校會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整合為歷史科,而大部分學校會把中史合併歸入綜合人文科,其內容包括地理、經濟及公共事務等等。簡單而言,在課程改革之下,中史學習變得碎片化,甚至到達可有可無的情況。

  在課程改革之後,2009年落實新高中學制,並在2012年產生第一批的中學文憑試畢業生。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資料,在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共有61,669名考生,應考中國語文共有61,561名考生,但應考中國歷史的考生只有63,77人,佔整體考生10.3%。相對於最熱門的經濟選修科14,913人,中史考生人數只佔經濟科的42.8%。另外,同年應考中國文學的考生只有1,802人,佔整體考生2.9%,人數少到出奇。

  缺乏中國歷史下的種種惡果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之中強調,本地學生應具備香港情懷,中國觀點,以及世界視野。但是,就著以上考評局的數字,學生就連最基本的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學也不認識,又何來培養出“中國觀點”呢?當然,有人說認為應考中國歷史的考生偏低,原因是歸咎放香港是個商業社會,讀中史沒有出路,所以大部分考生選修經濟科。但是,本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2000年課程改革把中史編入“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範疇而引起的。當學生在初中的時候不需要修讀中國歷史,到了高中也不會有動機修讀,造成選修人數下降。

  經歷十多年課程改革之後,從近年青年人的表現,我們看到缺乏中國歷史教育之下的種種惡果。例如,2012年反國教事件,以黃之鋒為首的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發動幾十萬人包圍政府總部,逼使政府放棄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黃之鋒大力抨擊“國教科”是洗腦科目,甚至指控學校教唱《國歌》也是洗腦教育的一部分。最終,在一遍“去中國化”的媒體推波助瀾之下,香港青年人變得躁動不安,行為激進,跟國家走得越來越遠。首先,2014年“雙學三子”帶頭衝擊政府總部,導致佔中,癱瘓香港經濟79日,嚴重阻礙巿民的正常生活。其次,2016年農歷新年初一,大批青年聚集在旺角,跟警察發生大型衝突,導致大量警民受傷。再者,2016年新任立法會議員宣誓就職,梁頌恆與游蕙禎在宣誓時候發表辱華言論,引起全球華人激憤,紛紛譴責。另外,2017年各間大專院校紛紛出現港獨言論,前中文大學學生會長周豎峰發表“支那人滾回支那”言論。並且,最近在多場國際性足球賽事當中,部分球迷“噓國歌”,高舉“HONG KONG IS NOT CHINA”旗幟並做出不文手勢,以宣示港獨。以上種種事件,都顯示出新一代青年人在缺乏中史教育之下,對中國歷史缺乏認知,喪失中國人國民身份認同,甚至出現仇視中國的心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