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占虎:認識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
http://www.CRNTT.com   2017-12-02 11:35:37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劉占虎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的新使命,需要新的文化創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必要從當代中國文化生成的歷時性和空間性出發,探析新時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和實踐路徑。

  當代中國文化生成的歷時性和空間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而具有凝魂聚氣、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性活動中經過時代精神的萃取而沉澱並延傳下來的精神力量,因而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可以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歷時性和空間性的有機統一體。一種文化越是厚重並釋放著持久的影響力,那麼它內在的“時空聚合”特征就越是顯著。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及其生成邏輯,就有待於從其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維度予以把握。

  從歷時性的角度看,文化是內置於“傳統”的基因密碼,是承載其歷史延續性的本質力量。“傳統”不是某種保守的、過去的“歷史”,也不是某種已經凝結成形的“實體”,而是作為“代代相傳的事物”,在歷史的矯枉過正中萃取出來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文化力量。文化作為“傳統”的內在結構,同樣具有歷史性、繼承性、穩定性、流動性、精神性、潛在性、現實性等特點。它屬於生成這一傳統的社會實踐,並通過連續性的實踐而延傳至今。

  從空間性的角度看,文化是負載於“場域”的精神氣質,是賦予其內在規定性的本質力量。文化的邏輯主體是人,人的存在及其對象性活動是以既定的空間場域為前提的。當文化作為“傳統”的精神密碼延續時,往往是以人作為歷史的存在為基本依托,以人展開活動的物質場域為基本載體。文化由此成為表達既定空間場域之內在規定性的質性符號,以及處於既定空間場域中的人的時代屬性,並通過諸多場域間的能量變換而實現新的發展。

  當代中國文化的生成具有顯著的歷時性和空間性的特征。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就是在世界東方這一空間場域,在綿延幾千年的歷史實踐中進行反覆萃取的結果。文化作為跨時空的觀念力量,同樣會在跨時空的時代實踐中發揮作用,調試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確證著時代演進中的社會結構。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結構的傳統文化,是在百家爭鳴、獨崇儒術、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形成的,並對逐步確立大一統的專制政治體系發揮了凝魂固本的作用。正是由於它能契合時代的需要,而作為一種彌散性的觀念力量在空間上得以聚合,在時間上得以延續,雖經諸多歷史朝代的更替而未曾中斷,中華文明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