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台關係變化軌跡及其發展研判
http://www.CRNTT.com   2018-04-02 00:17:18


日本拒絕承認台灣在沖之鳥礁周邊的漁權,這是日本對台灣的好嗎?
  中評社╱題:日台關係變化軌跡及其發展研判 作者:王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區域的跌宕演變以及中日關係的起伏發展,清楚地顯示日本對台策略與日台關係持續升溫的發展態勢,以及21世紀新時代中日關係框架下日台關係的主題由冷戰時期“經濟文化交流”演變為包括“政治安全合作”在內的全方位合作、“美日共同協防台灣”漸變提升為“日台戰略合作層級”、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下日台間“結構性矛盾難以消融,但仍在起伏中持續推進”的趨勢等。

  一、從屬於中日關係的日台關係

  形成於二戰後的日台關係從屬於中日關係,按照1972年中日兩國的政治約定,日台關係被限定為民間性質的雙邊關係。就現實性而言,日台關係是中日關係之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之日本因素的主體,亦是日本協力美國長期介入干涉中國內政、阻撓兩岸統一的主要表現。眾所周知,美日的介入干擾是迄今兩岸不克統一的最大外部因素,由此,日台關係的任何變化,都極易造成中日關係與台海局勢的跌宕起伏,由此,日台關係始終是衡量中日關係與台海局勢的一個晴雨錶,這充分表現出日台關係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冷戰結束以來的東亞區域的跌宕演變以及中日關係的起伏發展,清楚地顯示日本對台策略與日台關係持續升溫的發展態勢,以及21世紀新時代中日關係框架下日台關係的主題由冷戰時期“經濟文化交流”演變為包括“政治安全合作”在內的全方位合作、由“美日共同協防台灣”漸變提升為“日台戰略合作層級”、以及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下日台間“結構性矛盾難以消融,但仍在起伏中持續推進”的趨勢等。我們必須認識和把握日台關係這一演變趨勢,提升戰略研判準確度和持續強化戰略定力,不論發生任何台海危機,始終保持戰略主導地位。

  1、台灣問題的歷史淵源。1874年3月日本藉口“琉球事件”出兵侵犯台灣,這是近代中日關係史上最初產生台灣問題的濫觴。1894年7月厲兵秣馬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中國兵艦,挑起震驚世界的甲午戰爭。1895年4月《馬關條約》在日本簽署,一敗塗地的清廷被迫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予日本。6月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在台北主持“始政大典”,自此,台灣進入50年之久的日據時期。

  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武力鎮壓台民的抗日抵抗運動,殘酷剿殺大批敢於抵抗的台民抗日義士。然而,日本佔據台灣的目的是永久性佔據台灣,為此,必須徹底割斷台灣同祖國大陸的文化血脈聯繫,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強力推行“皇民化”,將台民徹底改造為忠實日本天皇的“皇民”。“七七事變”之後,為配合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台灣頒佈《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要》,試圖把“日本國民精神滲透到島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其目的就是摧毀植根於台民思想根底的“中國意識”。

  殘酷的史實告訴我們,儘管廣大台民抗拒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也湧現出如羅福星、柯鐵、黃國鎮、林少貓、林添福、簡大獅等一大批台民英烈,但“皇民化”亦的確造就出一批思維錯亂與精神分裂疊加的“皇民”。而且,“皇民化”遺毒對台灣社會產生的影響延續至今,如以李登輝為代表的“皇民”與蔡英文為代表的“皇民二代”就是其典範。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駐台日軍部分法西斯軍官暗中支持一批台灣“皇民”士紳發起“台獨運動”,企圖以台灣島作為日本軍國主義復興的基地。雖然這個計畫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啟了戰後“台獨”的混濁源流。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是“台獨”分子的主要活動基地,一度活躍在台灣政壇的“台獨”骨幹,如前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前台灣“國策顧問”黃昭堂、“台獨”理論家史明等也多在日本“發跡”並持續與日本親台勢力保持密切的聯繫。戰後初期,吉田茂首相亦一度幻想“將台灣返還給日本統治”,吉田曾多次向美英駐日外交官徵詢建立“日台邦聯”(union between Formosa and Japan)或“日台聯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的可能性。幻想破產後,則暗中資助廖文毅等“台獨”分子在日本活動,以為日後介入台灣問題創造時機。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開始在經濟與軍事上重新扶植日本,日本成為侵朝美軍的重要後勤基地。為圍堵社會主義新中國,在美國主導下,《舊金山對日和約》(1951年9月)與《日台和約》(1952年4月)先後簽署,開啟所謂20年(1952-1972)戰後日台關係史進程。

  2、冷戰時期的日台關係。冷戰時期美國主導下形成的日台關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中國始終堅決反對日台關係的存在與發展。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而長期以來嚴重影響台海兩岸統一的外部因素,就是來自美日的干擾。二戰後美國對台介入主要體現在政治與安全領域,而日本更多地體現在經濟與文化領域。但冷戰結束以來,日本持續“以台制華”,積極發展與台灣的“全方位實質性”關係,在中日關係中台灣問題的比重急劇增大。1943年12月中美英《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1945年7月中美英又發表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同年8月8日蘇聯加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10月25日,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由此,二戰後的台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歸還中國。之所以又出現台灣問題,最重要的是美國等外部勢力的介入。美國冷戰思維指導下簽署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嚴重違背和篡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國際正義精神,僅僅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南沙及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和要求”,隻字不提這些領土的歸屬問題,為日後之“台灣地位未定論”與“兩個中國論”製造所謂的法理依據。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開始巡航台灣海峽;1952年4月日台“建交”;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簽署,東瀛列島與台灣列島共同成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第一島鏈重要據點,這就是戰後日台關係得以發展的歷史背景。

  日本戰敗標誌著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宣告終結,迫使日本對台政策作出重大調整,但兩岸暫且分治的台海現實,“又給日本採取其他形式繼續控制台灣提供了某種可能。因此戰後日本制定對台政策的基點和指導方針便由直接的殖民統治向著謀求實質性控制的方向轉變。由肢解中國向著促成分裂,在分裂中實現對台政策目標的方向轉變”①。

  歷史事實表明,冷戰時期的日台關係始終保持著“前行”態勢,日本一直配合美國對台戰略,形成美日台三邊政經合作機制;美日對台灣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支持,就是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加強美日軍事同盟對台灣的保護“力度”;不斷在經濟上扶植並控制台灣。

  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被稱為日本“台灣幫開山鼻祖”,戰後曾被指定為甲級戰犯。1957年2月岸信介出任首相不久就匆忙赴台與蔣介石會談,鼓吹“日台合作”,推行敵視中國大陸的親台政策。1958年5月,岸信介更慫恿日本極右分子製造侮辱中國國旗的“長崎事件”,中日民間關係陷入全面停頓。1959年7月岸信介在倫敦與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會談時表示,如果中國大陸統治台灣,“將成為對日本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1960年2月岸信介公開宣稱:美日安保條約之“遠東”條款涵蓋“台灣地區”。岸信介之胞弟佐藤榮作擔任首相後,更加大對台“親善”力度,自1965年開始,佐藤內閣對台實施取代“美援”的日元貸款,日台經濟關係日益密切;1969年11月發表的《佐藤—尼克松聯合聲明》載有“台灣條款”,公開干涉中國內政。

  國際風雲變化無常,中美中日戰略接近是冷戰時期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轉變的典型事例,從1954年中美日內瓦會議、1955年日內瓦中美大使級談判到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等,隔絕中美戰略對話的堅冰漸次消融。而中美戰略接近直接推動了中日的接近,在日本接受中國建交三原則(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的前提下,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聯合聲明》對台灣問題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則從政治和法律上進一步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對台灣問題的政治表述。同樣,在接受中國建交三原則(一、美台斷交;二、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三、撤出駐台美軍)的前提下,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12月《中美聯合公報》對台灣問題明確規定“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至少在美日東亞戰略層次上,台灣的重要性略有降低,但美日台三邊合作機制仍繼續維持運行。

  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日本多次表示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等四個政治文件所確定的原則,雖然也有日本政界人士多次發出違背上述原則的言論,但整個冷戰時期日台互動過程持續保持“低調”前行態勢,日台“斷交”後仍維持密切之經貿與人員往來。

  二、21世紀的日台關係

  以前蘇聯解體為標誌的國際冷戰格局結束後,美日同盟重新定義假想敵,日本親台勢力蠢蠢欲動,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亦開始突出。台灣島內亦發生重大變化,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心懷叵測的李登輝繼任台灣地區領導人;1996年3月23日,在所謂的台灣地區領導人“直選”中,開始綻露“台獨”鋒芒的李登輝當選。為給李登輝“鼓勁”,4月10日,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加藤良三在日本國會宣稱:對中國關於“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主張,日本只是表示理解和尊重,而並不是承認;“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只是中國的說法,而不是日本的說法。這是日本公開支持“台獨”的首次官方表態,不僅嚴重違背《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也嚴重背離外交信義與道德。其後,日本政界這種顛覆性的觀點反復出現。

  1,日本始終支持“台獨”。1999年7月9日,存心險惡的李登輝悍然對德國媒體公開宣稱台海兩岸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所謂的“兩國論”,其“台獨”面孔徹底暴露。2000年3月18日,“台獨”政黨之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台灣地區政權第一次更迭。陳水扁完全繼承李登輝的“台獨”路線,2002年8月3日,陳水扁向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發表視頻講話,公然聲稱“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鼓吹要用“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為遏制陳水扁鋌而走險的“台獨冒險”,中國大陸於2005年3月頒佈《反分裂國家法》,全球唯有日本“聲援”陳水扁當局。

  李登輝、陳水扁以權謀推動“台獨”進程具體謀略之一,就是篡改歷史教科書,誤導台灣青少年一代。比如李登輝時期推出的《認識台灣》歷史課本,打破時間軸,台灣史單列,強調台灣本土英雄,培養學生的“台灣意識”。陳水扁時期更把《歷史》科目從台灣中學生的課表中“永久”剔除,取而代之的歷史、地理、公民三合一的《社會》課程數量也從每週兩節變為每週一節。從《歷史》到《社會》,不僅中華民族歷史人物少了兩百多個,幾經修改課本中還多了許多仇蔣、媚日的內容,如將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徑稱為“日本帝國的擴張”。

  蔡英文上臺後更是公然美化日本侵台歷史,2016年6月沖繩島建成的悼念“台籍日本軍人”的“台灣之塔”上就有蔡英文的題名落款;8月初她向原住民道歉時公然聲稱日據台灣時期實施了“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11月初她又在“追思紀念台籍老兵秋祭活動”上頌揚“台籍日本軍人”的業績。2017年4月在蔣介石、八田與一銅像分別被破壞事件上更是奉行“雙重標準”等。

  2017年11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以“中日關係與東亞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說時指出,導致中日關係在1992年後逐步惡化,日本支持“台獨”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2,漸次升溫的日台關係。毋庸置疑,日台關係是日本插手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的主要表現,日本親台勢力和島內“台獨”勢力的合力則是促進日台關係持續升溫的重要因素。未來一段時期,這一因素將繼續對日台關係的升溫發展有明顯的影響。日本對“台獨”勢力的“潛在”襄助,是影響中日關係與台海穩定的重要因素,更是日台關係持久升溫的動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