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溫文爾雅財技狠辣 李嘉誠生涯三大商戰
http://www.CRNTT.com   2018-03-20 11:08:49


 
  商戰二:以退為進暗助船王收購九龍倉

  1978 年是長實集團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的一年。“長實”越來越擁有雄厚資金,顯示了巨大的競爭實力,這引起在港英資金融巨頭匯豐銀行的重視。正是這一年,李嘉誠把主攻目標移到英資者牌怡和系的台柱企業九龍倉身上。

  九龍倉這家財團,當時主要是擁有並控制九龍尖沙咀繁華商業區的物業,葵湧及荃灣的貨櫃碼頭運輸業和天星小輪、電車公司等。確定目標之後,李嘉誠首先採取“暗渡陳倉”的方式,悄悄地用分散形式購入九龍倉股票。在1978 年9月間他手頭已掌握了九龍倉18%的股票,幾與怡和系財團對等(怡和財團控制有九龍倉20%股票)。

  這時,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籌劃爭奪九龍倉的控股權。面對這個激烈競爭的局勢,李嘉誠考慮到,一方面,既要照顧好匯豐銀行與怡和財團之間的關係,又必須妥善地處理好“長實”與“船王”的關係;既要做到努力避免劍拔弩張的局面,又能為“長實”的股東牟利,還要為未來的長遠關係及發展留下回旋餘地。

  幾經思考,李嘉誠終下決心,在中環文華閣約見了船王包玉剛。雙方經過20 分鐘的商議,李嘉誠將已掌握的9000 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賣給了包玉剛,滿足了包玉剛的願望。但從轉讓中李嘉誠也贏得了純利5000 萬港元。而讓包玉剛動用30 億港元即贏得價值98 億港元的九龍倉控股權。

  這一事件,在當年香港商界中曾被看成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團。但從事實的客觀情勢及後果來看,李嘉誠當時的這一高“招”,也即是“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經營策略。他這樣做,既使到香港船王包王剛滿意,得到英資金融巨頭匯豐銀行大財主的首肯,也使到“長實”股東下得了“樓梯”。李嘉誠暫時的局部有利的“退讓”,有效地調整了“長實”與“船王”與“匯豐”之間的關係,並為不久之後“長實”贏得事業上“質”的飛躍埋下了一個很大的“伏筆”。可謂 “一箭三雕”。

  商戰三:華英大戰 聯合華商對撼置地

  怡和洋行是19世紀香港四大洋行之一,是實力最為雄厚的英資財團,一直由凱瑟克家族控制,怡和旗下的香港置地是當時香港最大的地產商。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系的九龍倉,怡和高層對華資的覬覦已有防備。怡和專門打造了“連環船結構”,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和怡和證券控制置地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以此,強化抵禦外敵的能力。

  不過,連環船結構也有頗大破綻。敵手若控得一船,就可與另一只連鎖的船展開貼身肉搏戰了。一損俱損,後果更可怕。

  此後接任怡和大班的西門·凱瑟克上台後不久,請英國拯救破產公司而聞名的戴偉思主理置地的業務。到1986年,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銀行家包偉士,重組怡置系結構。

  包偉士登場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重組計劃出台,置地宣布將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爾後又宣布將另一間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組後的怡和系控股結構為: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佔有怡策19%股權,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別控置地11%和15%股權;分別控牛奶國際9%和27%股權。怡和策略控35%文華東方。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據傳在10%-15%之間。

  這樣,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如銅牆鐵壁;同時又擊碎了覬覦者欲借收購怡和而達到控制置地的企圖。但同時,怡和也放鬆了對置地的控股權。

  1988年4月初,李嘉誠首次向輿論披露長實持有置地股份,華南虎吞並老獅子的現代寓言充斥市場,愈發甚囂塵上。

  4月底,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草擬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9.400, 0.00, 0.00%)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華資新財團已捏有王牌—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凱瑟克與包偉士急謀對策,布置反收購。4月28日,怡和策略與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