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運籌中美競合博弈應鏡鑒冷戰危機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8-05-29 15:24:16


美國智庫研討中美戰略競合博弈問題(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中評社╱題:運籌中美競合博弈應鏡鑒冷戰危機管理 作者:陳向陽(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作者指出,在某種程度上,一部美蘇冷戰戰略競爭史就是一部美蘇危機及其應對管理史。雙方危機管理從無到有、由不成熟到成熟,對冷戰的總體可控、有驚無險功不可沒。面對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中美戰略博弈更趨複雜激烈,有必要溫故知新,系統梳理美蘇冷戰時期的雙邊危機及其應對管理,鏡鑒並超越冷戰,增強戰略主動,管控中美競爭,避免“新冷戰”,助力中國和平發展與復興偉業。

  一、雙邊危機是美蘇冷戰戰略競爭最激烈的形態

  首先,關於國際危機與危機管理。

  國際危機指主權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矛盾和爭端加劇,有可能發展成為國際武裝衝突或國際戰爭的危險狀態,又稱國際軍事危機。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矛盾激化會引起國際爭端,國際爭端如處理不當,則會引發國際危機,對國際危機不及時控制和有效管理,就可能引發暴力性的國際衝突或國際戰爭。國際危機的引發方式很多,可能是由某一方為尋找戰爭理由、蓄意製造事端而引發危機;也可能是爭端各方因失控或意外事件而導致危機;更多的則是一方或多方以戰爭作為威脅和恐嚇手段,試圖通過衝突升級獲取更多的利益,用強勢迫使對方讓步,如20世紀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柏林危機、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等。

  危機管理指消除國際危機、防止事態惡化的行為。當事各方為維護本國尊嚴與長遠利益,通過各種公開或秘密管道相互間進行資訊溝通,展開協商和談判,以緩解分歧和矛盾,降低對抗程度,制止事態惡化,抑制危機後果,並爭取迅速擺脫危機狀態,這一系列互動的行為即危機管理。成功的危機管理要求各方互相克制,保持資訊管道通暢,並在準確評估各自國家實力與利益的基礎上,確定切實可行的有限目標,通過直接或間接談判,迅速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危機解決方案,做到既扭轉局勢,又不喪失本國尊嚴,不危及國家利益。

  其次,美蘇雙邊危機及其深遠影響。

  雙邊危機是指美蘇兩國間直接發生的危機,但這並不是說完全沒有第三方、乃至多方的參與或影響。

  以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演說為標誌,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之間的冷戰全面展開,並持續了四十多年,期間東西方衝突事件很多,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是: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安哥拉內戰、蘇聯入侵阿富汗。這些東西方之間的衝突大體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直接的緊張對抗,如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第二類是兩個超級大國間接的對抗,或者說是一個超級大國同另一個超級大國的盟友之間的緊張較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安哥拉內戰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都屬於此類。

  美蘇雙邊危機堪稱美蘇冷戰戰略競爭中最直接與最激烈的形態,雙方互為爭霸主要對手,多次交手、反復較量、幾度瀕臨擦槍走火,乃至險些釀成核大戰,不僅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而且深刻影響戰後國際格局與國際形勢。與此同時,雙方也通過激烈博弈來相互試探底線,並藉由危機管理幾經磨合,逐漸形成了互不挑戰對方核心利益的互動默契和戰略共識,也因此維持了彼此分庭抗禮和大致平分秋色的戰略平衡即所謂均勢。

  二、美蘇冷戰雙邊危機及其應對管理的主要特徵

  美蘇“冷戰”及其雙邊危機的最大特點在於,兩國及其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雖然長期緊張對立,並且東西方之間也曾發生過“熱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但兩個超級大國始終努力避免在戰場上迎頭相撞。為了避免直接軍事對抗(尤其是核戰爭)導致雙方承擔難以忍受的損害,兩個超級大國都心照不宣,共同遵守一個“遊戲規則”,即努力把衝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防止雙方兵戎相見。

  例如,美蘇之間在柏林問題上的對抗雖然十分緊張激烈,但最終都沒有發展到軍事衝突的程度,雙方在處理衝突時顯得十分默契,都努力避免危機的升級,尋求妥協的途徑。而古巴導彈危機也再次體現了冷戰時期美蘇直接衝突的特點:緊張、激烈,而又不越過一個界限,衝突沒有變成戰爭。因為現代戰爭的巨大毀滅性,使得避免兩國間的戰爭成為美蘇心照不宣、嚴格遵守的原則,這也是兩個超級大國的共同利益。①正如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所講的,美蘇兩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防止軍事衝突的問題上,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

  具體而言,美蘇冷戰雙邊危機及其應對管理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針鋒相對,尤其是在危機的前期階段雙方相互鬥狠、以牙還牙、展示強硬、高調出擊。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乃至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例如,美國之所以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相對佔據上風,在很大程度上與美英成功的對蘇情報戰、間諜戰有關。蘇聯“格魯烏”(總參情報部)上校潘科夫斯基叛變投敵,於1960年底主動投靠美英情報機構,並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向美國提供了蘇聯核武器數量等絕密情報、出賣蘇聯底牌,包括:初創時期蘇聯戰略火箭軍及洲際彈道導彈投入戰鬥值班的絕密情報;有關核武器某些部署地點的情報,並附有具體地形圖;有關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建設計畫;1960-1961年間蘇聯軍事情報機關的編制、部分駐外情報機構工作人員、某些科研院所駐地等情報;涉及國家重要軍事政策、激光武器等新型裝備發展方向等方面的絕密情報。其提供的情報還證實:“目前蘇聯的核武器,在數量上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運載手段與美國相比也有不小差距。”美國中情局由此斷定,蘇聯在古巴的導彈要真正形成威脅還要16-18個月,並由此判斷赫魯曉夫在危機初期對美國的強硬純粹是在訛詐美國。該情報對美國高層決策起到了重大作用,肯尼迪總統之所以沒有下令轟炸古巴,就是因為其已完全掌握蘇聯沒有能力也不願與美國開戰的內幕情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