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現階段台灣政治生態及其走向初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8-02 00:05:17


 
  然而,今後一個時期國民黨面臨以下若干方面的挑戰:

  一是,如何適應形勢需要,調整“失去黨產”之後的基層組織經營與選舉動員模式。

  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爭取青年對國民黨的信任和支持,同時刻不容緩地著手培養及提拔年輕一代,形成人才梯隊。 

  三是,如何結合泛藍陣營的其他政治勢力及運用“立法院”之外的抗爭形式,提高監督制衡民進黨的能力,涉及到符合民眾期待、擴大社會支持基礎的重要問題。

  上述三個方面都是應對2018年和2020年的兩場重要選舉的需要。尤其是如何圍繞2018年的選舉整合全黨,推舉強有力的候選人,全力輔選助選,力爭有所斬獲,為2020年“二合一”選舉奠定有利的基礎。

  面對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蔡英文及民進黨的執政滿意度、政黨支持度持續下滑的基本態勢,2018年底舉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無疑是國民黨重整出發、力爭實力提升的重要機遇。

  迄今為止,縣市長候選人黨內提名已經完成。然而國民黨在諸多縣市長候選人的黨內提名過程中都曾經出現過嚴重爭議、產生尖銳的矛盾,仍然有著潛在的整合問題。倘若黨中央未能著手擺平內部爭議,任由矛盾逐步加劇,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提名過程所造成的傷害,將難以取得預期的選舉結果。另一方面,在遭受民進黨傾力清算党產、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勢必使國民黨中央擺平黨內紛爭的籌碼及手法大幅減少。

  可以認為,一個時期以來台灣內部的形勢及環境,客觀上明顯有利於國民黨年底的選情,但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國民黨如何把握契機,進行自身內部的有效整合,全力以赴地輔選助選,是至關重要的。

  吳敦義就任黨主席之後面臨兩岸路線的考驗,即如何消除黨內在兩岸政策主張方面的歧異,進一步發揮國民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獨特優勢。

  從現階段台灣政治環境看,要維持政黨生存與發展,避免“小黨化”和“邊緣化”,國民黨就必須進一步推行政黨“本土化”,包括兩岸政策主張,換言之,國民黨兩岸政策“本土化”趨勢已是難以阻擋,既要迎合民意,也要引導民意,以鞏固和擴大民意基礎。如何充分發揮國民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優勢,提升“本土化”的宏觀思考和引導民意的戰略能力,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線,考驗新一屆黨中央領導的政治智慧,否則很有可能步入“台灣主體性”、虛化“一中”的歧路,屆時與大陸的矛盾及鬥爭將逐漸增多。鑒於吳敦義以往所擔任職務的緣故,他在兩岸政策方面較少有相關的論述,由此就任之後採取“馬規吳隨”的兩岸政策論述似乎是較為穩妥的選擇。相較於似乎背負“外省原罪”包袱的馬英九,吳敦義憑藉其本土背景及社會基礎,以及嫻熟的協調能力與圓融的處事風格,能否在“深化九二共識”和“兩岸和平制度化”有所作為,值得期待。但是就任以來黨內一直存在兩岸路線的爭議,似乎一定程度影響黨內的整合和政黨的總體競爭能力。

  三、台灣第三勢力現狀及走向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政治轉型以來,台灣政壇逐步形成相對較為穩定的“二元”政治結構,一直以來,雖然有部分政治人物及勢力利用社會對於“藍綠惡鬥”的不滿和厭惡,提出“超越藍綠”的主張,並且成立相應的政治組織,但是這些政治組織或者是“曇花一現”,或者無法持續發展壯大,或者最終淪為某個政治勢力的附庸,未能真正成為第三勢力。諸如,1996年成立的以“環境保護”為政綱的綠黨、2001年成立的“泛紫聯盟”、2002年由勞工人士籌畫成立的“人民火大行動聯盟”、2008年成立的“第三社會黨”、等等。

  現階段台灣第三勢力的出現,主要指的是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及2014年“九合一”選舉之後形成的“第三勢力”。

  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及“九合一”選舉之後,尤其是無黨籍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顯示台灣政治格局似乎發生很大變化,政黨社會基礎的基本盤出現一定的變動,中間選民急劇增加。雖然未必能夠形成強有力的單一政黨,但對兩大政黨已經明顯起到牽制和督促的作用,則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從狹義上看,台灣“第三勢力”即指藍綠兩大陣營之外的勢力,那麼就微不足道;而從廣義上看,台灣“第三勢力”指國、民兩黨之外的所有政黨及其它勢力,包括原有的台聯黨、親民黨、新黨以及2014年“九合一”選舉之後成立的“時代力量”等政黨和政治社團,還應該包括尚未形成組織形態的勢力。就目前而言,除了新黨的立場接近於國民黨之外,上述的其它政黨及政治社團的立場基本上傾向民進黨。台灣政壇的所謂“藍營”實際上衹有國民黨和新黨,而新黨的實力相當弱小;而親民黨和民國黨實際上已經脫離“藍營”,明顯往“白色勢力”靠攏,尤其是近年來親民黨在多數議題選擇與民進黨合作,卻與國民黨對抗;而屬於“台獨”極端勢力的“時代力量”,已經成為“立法院”第三大政黨。

  未來一個時期第三勢力的發展有以下若干觀察點:

  1、以柯文哲為代表的所謂“白色力量”實現整合或者合作,而柯文哲似乎並未刻意也沒有顯示整合所謂的“白色力量”的意願。

  2、自詡要成為“第二大政黨”的“時代力量”,能否進一步整合第三勢力,逐步發展壯大,取代仍然還在谷底徘徊的國民黨;那麼關鍵在於 “時代力量”能否與以柯文哲為代表的所謂“白色力量”實現整合或者合作,而二者在政治主張的差異使之難以整合。

  3、“時代力量”能否整合2014年“九合一”選舉之後成立的極端“台獨”組織,與民進黨爭奪“基本教義派”的資源而壯大自身、分庭抗禮,成為足於抗衡國、民兩黨的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在民進黨上台執政之後似乎有意與民進黨保持距離,以體現其政黨的主體性,在新一屆“立法院”提出極端“台獨”的議案,在某些改革議題與民進黨互別苗頭,甚至抗衡。實際上,如果不與民進黨合作,“時代力量”要在2020年“立法委員”選舉保有原來的席次,確實是有一定懸念的。

  4、親民党能否利用國民黨的衰弱及可能的局部分裂,並且整合部分藍營勢力,成為政壇的第三大党,即成為制約民進黨與國民黨的“關鍵少數”。從該黨的實力狀況及發展趨勢來看,這似乎已是“天方夜譚”。

  由此可見,現階段台灣政壇要形成相對穩定、具有與民進黨、國民黨相抗衡能力的第三勢力,還需要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四、民進黨與在野勢力的互動關係

  2016年民進黨上台執政以來,台灣政壇朝野尖銳對立,紛爭持續不斷。民進黨與在野勢力的互動關係是圍繞政治資源、社會支持基礎的競爭,維護政黨自身利益,鞏固執政基礎而展開的,包括“立法”、“修法”、政策調整等,概莫能外。

  1、民進黨千方百計地打壓和削弱國民黨

  民進黨持續藉助“黨產”、“促轉”議題不遺餘力地打壓國民黨,憑藉其在“立法院”的多數席位,繼2016年強行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後,2017年再次強行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馬英九曾經嚴厲抨擊這兩個條例,指出其對“憲政”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幾乎違反所有法治國家原則,違法濫權。

  此外,2017年11月,民進黨針對台灣基層組織採取兩大動作格外引發關注。“行政院”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台灣“農田水利會”的位階由“法人”改制為公務機構,“水利會長”及各級專任職員改為官派。將具有“公法人”性質的水利會長改為官派,破壞基層“農民自治”的精神,無疑是開民主的倒車。隨後,民進黨籍“立委”提案修改“地方制度法”,擬取消全台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的選舉,全面改為官派,同樣遭致外界批判。

  顯而易見,在台灣地方基層中,與農民相關的團體有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以及合作社和產銷班,另外與基層民眾聯繫十分緊密的還有鄉鎮市長以及村里長等。長期以來,這些農民組織大多數處於國民黨的掌控之下,對於國民黨今後的再次崛起仍然是至關重要的。上述兩項所謂的“改革”舉措,其實是要切斷國民黨的基層網絡,收併各地水利會的龐大資產,同時將草根農民組織納入勢力版圖,選舉導向與政治盤算相當明顯,並且著眼於推動基層政治生態的演化,剷除國民黨再次崛起的根基。

  2、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競爭合作關係

  時代力量與民進黨同屬於泛綠陣營,其深綠選票在大選時必然會支持民進黨,而在地方選舉時則有一定的競爭及分割選票的作用,所以民進黨對時代力量保持既合作又防範的關係。倘若沒有民進黨的禮讓,時代力量不可能擁有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的區域“立委”席次。基於這層複雜關係,雙方不得不事事既相互諒解又相互戒備。雖然2017年“立委”黃國昌罷免案未能通過,完全依靠民進黨的幫助,但是兩黨之間圍繞政治資源的明爭暗鬥,則隨著2018年地方選舉的逼近而進一步呈現。在2017年底“立法院”圍繞“勞動基準法”的修法問題,由於反對修法者以青年居多,時代力量緊緊抓住機會,不僅連署提出“勞權公投案”,而且採取激烈行動抗議民進黨及公然指責蔡英文,不惜與民進黨撕破臉面,以至於雙方公開放話,已到毫不留情面的地步,純粹是為了在2018年底地方選舉提升各自利益交換的籌碼。

  3、民進黨與柯文哲微妙且尷尬的關係

  一個時期以來,民進黨與柯文哲處於既燙手又微妙且尷尬的關係之中。2017年民進黨與柯文哲雙方一直為著政治資源的爭奪進行或明或暗的持續較量,柯文哲在雙城論壇、兩岸論述方面的表現,似乎衝擊了民進黨的政策空間,對蔡英文造成一定的壓力;此外,柯文哲時常不留情面地抨擊執政當局的某些政策及做法,致使民進黨非常惱火。為了壓制柯文哲後續聲勢、提高討價還價的籌碼,民進黨頻頻打擊柯文哲,但其支持度卻不跌反升。儘管民進黨全代會已通過“柯文哲條款”,擺明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不提候選人與柯文哲競爭,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民進黨公職人員不滿柯文哲卻是不爭的事實。2017年12月17日,民進黨籍“立委”姚文智宣佈參選台北市長,黨內“立委”、議員及相關團體群起相挺。這使民進黨與柯文哲的關係愈顯撲朔迷離。對此,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公開表示,柯文哲的狀況雖然還算穩定,但黨內基層要求提名的聲浪很大,雙方是“再續前緣”還是“分道揚鑣”,有待觀察。

  台灣《美麗島電子報》有關台北市長選舉民調資料顯示,年輕人和高學歷這兩個族群對柯文哲的堅定支持及對民進黨的高度疏離,意味著如果民進黨採取和柯文哲對立的策略,這部分人非常可能將與民進黨更清楚地劃清界線。該報12月的“全國性國政調查”顯示,在全台也同樣出現年輕人和高學歷兩個族群對柯文哲維持髙度堅定的信任,對民進黨的高度疏離的現象。可以認為,不管2018年柯文哲是否連任,都將對民進黨構成重大的壓力,使其面臨艱難的抉擇,而一個時期以來民進黨內一直存在要求自己提名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強烈呼聲。

  直至5月中旬,儘管柯文哲就以往的“兩岸一家親”說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抱歉,並且表態不參選2020年大選,但是民進黨高層在內部強烈壓力下作出不禮讓柯文哲、自己提名候選人的決定。而民進黨能否徵召強有力的人選與柯文哲及國民黨候選人形成“三足鼎立”競爭態勢,或者衹是玩弄媒體所言的“假提名、真禮讓”的策略,有關各方都拭目以待。經過一番協調、斡旋及相關的評估,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研究確定並且提交中執會通過徵召姚文智為候選人,那麼民進黨與柯文哲表面上已經正式“分道揚鑣”,但並非“一刀兩斷”,隨著選情的發展變化,二者的關係仍然存在轉圜的空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8月號,總第248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