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關注:吳曉求談改革開放40年金融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9-30 00:13:35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金融資產擴張、結構變化

  吳曉求提出,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觀察金融資產規模和結構的變化。其一,是從金融資產的屬性(貨幣屬性和資產屬性)和資產的流動性差異角度來觀測金融資產規模的擴張,分析其內部結構的變化;其二,是從商業銀行(及類銀行)信貸資產和證券化金融資產的角度統計金融資產規模,分析金融資產結構變動的趨勢。

  他分析稱,在1978-2018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在經濟快速增長,名義增長率年均14.9%的同時,貨幣性金融資產(M2)年均增速20.5%,M2的增速明顯快於經濟增長速度,經濟貨幣率由0.318上升到2.03。與此同時,證券化金融資產規模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改革開放初的計劃性金融轉變成市場化金融,且基於市場機制的證券化金融資產的影響日益明顯。

  “改革開放40年來,以金融資產結構變動為核心分析指標的中國金融結構,無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正在趨近金融結構質的變化的臨界值,中國金融已經進入到市場化金融發展模式的運行軌道,”吳曉求說。

  金融業態:從單一到多元

  吳曉求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業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根本性變化的基礎性力量,來源於經濟的規模性和市場化之後的“脫媒”趨勢和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深度變革帶來的新科技對金融基因的深度滲透。如果說“脫媒”的趨勢推動著資本和市場的發展,那麼高科技對金融基因的深度滲透,則正在改變傳統金融存在的物理狀態和運行模式,無異於金融的二次脫媒,進而使金融業態和功能發生了突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金融走了一條與發達國家金融發展不完全相同的道路,進而加快了中國金融的現代化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