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世界變局中的涉台國際環境:抗衡、扈從或和平中立?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00:17:44


美國國防部長马蒂斯強調,美方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但願意持續使用任何方式解決兩岸分歧。
  中評社╱題:“世界變局中的涉台國際環境:抗衡、扈從或和平中立?” 作者:翁明賢(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作者認為,台灣必須確認當前世界變局的戰略趨勢,理解台灣所處的安全態勢,才能進一步提出促進台海穩定和平發展的政策。一般安全取向選擇:抗衡、扈從、避險、中立等,台灣應該階段性採取積極和平中立,尋求中美兩強之間的“戰略平衡”軸心。如何從決策者立場、建構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應該是當務之急。本文藉由“區域安全複合體”(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角度,透過三個國際政治解析層次,分析整理台灣歷屆總統主政時期的安全態勢:“結盟”、“覆蓋”、“無結構”到一定程度的“緩衝區”態勢,提出“積極和平中立”的戰略思考。

  一、前言:近期中美戰略競逐

  近期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分水嶺,不僅基於兩岸各自內部的發展,主要在於世界進入一個如同2017年慕尼黑國際安全研討會的主題:“三後時代”:“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Post-truth, Post-West, Post-Order)。所謂“後真相”係指全球資訊發展,各種傳播媒體的盛行,使得“真相”是否為“真相”,變成眾人討論的課題,是以,美國民主基金會提出“銳實力”(sharp power)來指涉中國利用龐大資源進行有利於北京的論述。此點正好與“後西方”概念相互輝映,主要在於“中國崛起”或是“亞洲崛起”,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因此,美國學者Graham Allison研究近百年來的強權之間的紛爭,幾乎戰爭是不可避免,因而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以古代希臘時期由於雅典崛起,威脅斯巴達的霸權,從而讓斯巴達引發與雅典的戰爭。

  而“後秩序”也在於指涉2016年川普勝出之後,改變傳統美國的外交政策,強調“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不僅提出貿易保護主義,退出全球多邊體系:“氣候變遷議定書”、“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等等,並要求北約組織成員國增加國防預算、日本與南韓增加軍事預算,分攤美國維護世界安全義務。

  上述三種“後”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兩岸關係的走向,例如由於美國採取逆全球化策略,一切以華盛頓利益為優先考量,自然衝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加上,川普改變對中國的態度,2017年透過首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直接點出中國是一個“修正主義式”國家,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又加上川普總統“非建制”的外交決策思考,2017年與蔡英文總統電話事件,重新處理台灣問題,開始解構所謂美國的“一中政策”,也被認為開始打“台灣牌”來制約中國。後續的“台灣旅行法”、2017年與2018年的“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ty Act),其中載明提升美台之間的軍事交流、高階人員的互訪,一定程度牽動兩岸關係的走向。

  是以,面對“三後時代”下的美中全球與區域全力爭鬥,台灣的基本戰略選擇為何?以往台灣採取“經美制中”戰略,其後中國運用“經美制台”,從而“主導台海”,讓台灣面臨更多安全威脅。台灣是否具備其他另類戰略選擇?傳統上,小國面對大國會運用抗衡、扈從、避險與中立的戰略取向。台灣是否可以採取此種戰略?如果台灣採取“和平中立”戰略的目標與能量如何?世界各國的反應如何?美國的態度?如何能有利於其他國家?中國大陸會有何種反應?如何讓北京放心地讓台灣採取此種戰略?

  二、區域安全複合體解析途徑

  1.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概念

  英國國際安全學者布贊(Barry Buzan)認為“地區安全複合體理論”(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RSCT)可以讓研究者理解“地區安全”構成國際安全研究的一種重要模式,它可以區分全球大國在體系層次上的互動,以及小國在次級體系層次上的互動關係。“區域安全複合體理論”的核心在於:大多數威脅在近距離傳播比在遠距離傳播更加容易,因此會出現以“地區”為基礎的安全相互依賴的群體,這就是一種“安全複合體”。①此外,“安全複合體”可能會遭受全球大國的廣泛滲透,不過,它們的“地區態勢”(dynamics)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獨立於全球大國設定的模式。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