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遷台歷史記憶庫 記錄歷史巨流裡的離散哀愁
http://www.CRNTT.com   2018-11-29 00:12:07


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現場(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張爽)台灣民間組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8日在北京舉辦三十周年感謝茶會暨“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邀集兩岸文化及公益界重要合作夥伴,分享兩岸文化交流30年之輝煌成果,同時啟動富時代意義之“我家的兩岸故事”征文征影活動,期以此項文化保存公益工程,擴大社會參與及響應,增進兩岸對於歷史記憶之保護及傳承。台灣見證嘉賓代表─國際知名書畫鑒定家傅申老師及護送逾百位老兵骨灰歸葬故里而獲選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傳奇律師高秉涵亦親蒞現場支持,與來賓分享浩蕩歷史巨流裡的原鄉之思與離散哀愁。

   “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自2016年起始調研,迄今已搜錄超過500名見證人物,發布會現場播放搶救計劃簡介影片,匯集遷台歷史人物百感交集的生命紀實:水墨畫家劉國鬆,當年孤身一人輾轉抵台,因為思念母親,於1949年畫下《媽媽,您在哪裡?》,畫中嬰兒眼神滿溢依戀憂傷;出生山東的前主播傅達仁以遺族學生身分來台,兩岸開放後不斷回山東老家尋找父親墓地,卻沒料到牌位早已供祭於台北;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慨言遷台之前,大陸35省居民彼此礙於交通隔閡和語言分歧,其實往來不多,反而是各省移民播遷台灣後,產生前所未有的文化融合,逐漸縮小語言的差異。他回憶道,雖然父母都是湖南人,但家庭成員幾乎都講國語,有些閩南人與客家人通婚,後代也有共同的語言,這種融合現象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兩岸關係源遠流長,歷代皆有大陸先民向台灣小規模遷徙,明清鼎革之際,閩南人、客家人穿越凶險的黑水溝,大舉遷台拓殖斯土,改寫台灣命運;1885年台灣建省,清政府設置招墾局,湧入一波移民大潮;及至1949年前後,百萬同胞從大陸各省播遷來台。台灣絕大比例的人口可溯源至大陸各地,無論先來、後到,一同在台灣落地生根,並在混居、求學、交誼、工作、通婚等過程中磨合與同化,交融為命運共同體。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本身即為遷台二代,幼時隨投筆從戎的父親沈春池先生赴台,見證台灣眷村從無到有、從暫居到定居、從磨合到融合的時代歷程。眼看遷台長者陸續辭世,在迎接基金會下一個新的卅年之際,發願啟動“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尋訪遷台一代、二代、三代人物及早期遷徙來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後代,拍攝口述歷史,透過影音紀錄及史料典藏,為遷台長者及其家屬珍貴的生命記憶留存歷史見證。

   為加速搶救計劃工程,發布會同時啟動“我家的兩岸故事”征文征影活動,透過網絡平台廣泛搜羅遷台人物和家族親友的生命故事。遷徙,不僅是地理空間的位移,也是情感歷程的流徙,沉積著兩岸同胞從故土到斯土的變遷感懷,重訴故人返回故土的原鄉追尋,連結新人與故土間的時代斷層,通過大時代小人物的無數真實故事,勾勒出一頁遷台史的流變脈動。

   “我家的兩岸故事”征件活動廣邀兩岸民眾參與,希集眾人之力,追本溯源保存每一片微小卻重要的歷史陳跡,完善歷史記憶文化保存的浩大工程。並藉由本活動,連結兩岸民眾的社會參與,分享兩岸記憶,喚起大眾正視家族或自身的歷史價值,引發維護與傳承歷史的使命感。

   發布會並邀請到參與“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的台灣見證人物代表講述別樣的生命故事。1937年出生於上海的傅申,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傳承中國書畫藝術,在書法、繪畫史以及書畫鑒定方面均有深厚造詣,成為享譽國際的名家。1949年,13歲的少年高秉涵從山東輾轉到台灣,因兩岸隔絕,使一封家書都成了奢望。苦等近40年終盼到回家的路,不少同鄉熬不過漫長的等待而離世,數十年來,高秉涵不辭勞苦背負上百個沉甸甸的骨灰壇回故里,護送離鄉的老兵孤魂落葉歸根。

   “遷台歷史記憶庫”在記錄保存的長期作業外,也將同步策劃於兩岸辦理巡回展覽以及紀錄影片制播,讓兩岸年輕世代能共同認識與珍惜這段歷史,體認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進而產生更多互動與交流。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表示: “我深為惋惜,自己已經年過70,若能提早數年啟動此計劃,定能搶救更多歷史記憶。”

    持續與時間賽跑的“遷台歷史記憶庫”,未來將廣邀志工參與,無論協助人物推介、史料保存,都將成為守護兩岸歷史記憶的重要助力,基金會也特別建置“遷台歷史記憶庫”(Memoir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網站,啟動“我家的兩岸故事”征件活動,可連結www.mocsr.com了解相關信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