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穿著隱藏著你的價值觀-衣的現象學
http://www.CRNTT.com   2018-12-07 11:28:48


《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劇照。
 
  既然這麼重視皮膚,為什麼又要對皮膚百般折磨呢?因為皮膚是感知世界的裝置,關於“我是誰”的信息經過皮膚傳輸。皮膚不是自我的圍欄或遮蓋物,也與胎盤之類的人體部件不同,因為它不是隔離主體的膜。皮膚這層薄膜會對通過它的信息進行篩選,篩選機制會改變通過皮膚的物質的形態,將精神性的轉變成物理性的,與性別無關的轉變成與性別有關的。如變壓器般將細微的信息增強,轉化成肉眼可見的形態。我們的自我恐怕就存在於這種轉換意識之中。

  這裡有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細細琢磨現代的衣服,就會發現內衣與外衣的區別正越來越小。人們愈發青睞不再通過區分私密與公共等身體故事“向皮膚發出細微呼喚”的衣服(好比夏天就特別流行“內衣外穿式裙子”),內衣則有逐漸消失的趨勢。諷刺的是,這種趨勢越是明顯,曾被用在內衣生產中的經驗知識就越有用武之地。真絲般的觸感、可伸縮布料特有的彈性……長久以來,內衣設計始終專注於肌膚感受。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無限接近衣服的本質定義,即人的第二層皮膚。皮膚的可變時代說不定已經拉開了帷幕。在高科技材料與對皮膚想象力的互動中,比每個人的自我更古老的靈魂,又或是我們自身的野性似乎正在蠢蠢欲動。

  很明顯,時尚給出了他人對自己形象的期待,也給出了自我形象的模板。時尚怎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因為它代表著獨立個人出現在人群中時呈現的樣式。請注意,一個人只能在意識層面而非物質層面確認自己的身體。其他人能直接看到我們的臉,而這是自己不可能做到的。自己的髮型、身體的輪廓、舉手投足的儀態都無法得到直接確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看得見、摸得到或聽得見的若干身體部位和別人的眼神反饋的信息、鏡子或照片中的影像等片段化的信息拼湊起來,用想象力的絲線縫補出一個完整的形象。這是我們和自己打交道的唯一方式。沒錯,還要考慮到自行拼湊的身體形象與他人印象存在怎樣的偏差(在這個過程中,有時甚至要承受深深的傷痛),小心翼翼地塑造自己的身體形象。

  被深度植入社會共同體並在其中生活的時候,還可以在某種強大穩固的框架中勾勒上面提及的自我形象,這也是我們唯一的選擇。然而今時今日的我們無論是否情願,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與社會所有方面自動相連,深深嵌入其中。每個人都必須不斷選擇外表與舉止樣式,並將它們變成自己的血肉,存在樣式就這樣在社會的龐大神經組織中組裝起來。時尚為我們提供了組裝的模板。當然,時尚不僅限於外觀與舉止樣式的範疇。如前所述,時尚與個人身體狀態的形象化全局密切相關。所謂身體,其實就是我們看、摸、聽這些行為的集合與媒介,所以時尚也會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與感知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感覺均發生在身體表面,服裝、化妝與身體表面直接相關,也就自然會與所有的感覺發生關聯。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可以說時尚就是發生在人身體表面的自我幻想與社會的第一次邂逅。(原作者:鷲田清一)

  來源:新京報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