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的大歷史觀與習氏台灣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9-01-26 00:08:42


如何秉持習近平的台灣史觀重構兩岸的歷史認同,是至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中評社╱題:習近平的大歷史觀與習氏台灣史觀 作者:郭偉峰(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習近平是具有大歷史觀的國家領導人,他的大歷史觀及其中的歷史思維特點,已經成為中共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習近平又是罕見地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台灣史觀的中共領導人。習氏台灣史觀,是指導兩岸共同史觀、正確史觀、發展史觀得以確立的至為重要的大歷史觀。隨著台灣政治形勢的變化、“台獨史觀”的形成以及蔓延,台灣青年對一個中國的歷史認同趨弱,兩岸最大的危機之一是不同歷史觀的對撞,這是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誘因。如何秉持習近平的台灣史觀,重構兩岸的歷史認同,是至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一、習近平的大歷史觀

  習近平是非常重視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領導人,特別要指出的是,習近平的歷史觀是大歷史觀,習近平的大歷史觀是其治國理政的重要思維與內涵。縱觀習近平關於歷史的各種論述,當可得知其大歷史觀的基本內涵與特點。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科學的歷史觀。

  而大歷史觀的不同在於:是將以往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現在做比較,再用現在所發生的歷史與未來做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一定預測的歷史觀。也就是依據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斷,用長遠的、比較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的認識方法。基本特點是: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發展觀察歷史的脈動;從古今中外的比較提示歷史和未來的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運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聯繫來對事件和現象做出合理判斷。

  習近平的大歷史觀特點在於:

  第一,習近平的大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習近平的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就是大歷史觀,而不是為歷史而歷史的史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主要思想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國家、革命,社會意識等等。對此,習近平是完全掌握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9月29日下午就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進行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發展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①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中共歷來所堅持的。也是習近平所堅持的。

  第二,習近平的大歷史觀是用來治國理政的

  習近平主政以來,尤其是成為中共的領導核心以來,對如何治國理政,在哲學層面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發現了很多問題,提出了很多問題,分析並指導解決了很多問題。其中重要的問題思考,很多來源於他的大歷史觀。習近平的大歷史觀主要內涵非常豐富,如果形象一點用新聞學的五個“W”來概述,則更有利於基本掌握其主要內涵:

  1,Who:習近平大歷史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是誰?,習近平回答說:“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他還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他一再強調:“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瞭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2,When:習近平大歷史觀的歷史,是指什麼時間段的歷史?習近平清楚地回答: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繫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Where:習近平大歷史觀衹重視中國的歷史,排斥其他歷史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習近平回答說:我們不僅要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瞭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習近平又說:重視歷史、研究歷史、藉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

  4,What:習近平的大歷史觀要付諸實踐,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呢?也就是需要解決好歷史與未來的比較。習近平回答說: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他還說: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學習和藉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5,Why:習近平大歷史觀主要目的為了什麼?為了更好地以史為鑒,治國理政。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做出了完整的回答:“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經驗智慧;既有當事者對時勢的分析陳述,也有後人對前人得失的評論總結。可以說,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

  結果如何(How)?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分析了習近平的歷史思維特點,他認為主要有三點:⑴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⑵從歷史中認識規律,作出治國理政的明智決策。⑶是黨中央以史為鑒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論。也就是說,習近平的大歷史觀及其其中的歷史思維特點,已經成為中共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

  李君如評價說: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實踐和思想中有一個非常深沉的歷史內涵和思想內涵。這就是他一再強調的:“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這是一種從宏觀到微觀、把過去、現實和未來聯繫起來考察問題、作出決策的大歷史觀。去年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明確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這種大歷史觀,不僅是我們觀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和認識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大視角,更是我們立足中國、藉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視角和方法論。因此,學習和研究他的治國理政思想及其歷史思維,必須注意到并深刻認識他的這一大歷史觀。②

  二、習氏台灣史觀的主要內涵

  台灣問題是習近平治國理政中必須高度重視、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如何看待台灣問題,當然必須從大歷史觀中去思考、去尋找解決之道。也因此,形成了習氏台灣史觀,與歷屆中共領導人相比較,如此通過大量的歷史論述,系統構建了台灣史觀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是第一人。習近平對台灣問題的思考,絕對不是流於形式、流於表面的,其充滿了理論創新精神。

  習近平的台灣史觀的主要內涵為:

  第一,兩岸同胞一家親,兩岸的共同歷史不可以分割。習近平說: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台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台灣,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繋、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③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評論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意義時說:首先,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是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動力。其次,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是對遏制“台獨”分裂勢力的有力支持。再次,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高質量統一的必然要求。“兩岸一家親”理念,是兩岸同胞的親情紐帶,也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巨大的和平紅利。對台灣來說,“兩岸一家親”理念是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為台海帶來和平、安全、發展、繁榮。對此,台灣同胞要好好珍惜。④

  第二,兩岸在歷史上同樣遭受列強欺淩,台灣被日寇侵佔之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傷痛。習近平說:中華民族有延綿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但近代以來卻屢遭列強欺淩。120年前,台灣慘遭外族侵佔,成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才洗刷了半個世紀的民族恥辱。

  2014年是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在會見連戰的時候用了“剜心之痛”。在2015年的習馬會中,習近平再次用了“剜心之痛”。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使得中華民族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是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既是台灣的“剜心之痛”,更是大陸的“剜心之痛”。習近平的“剜心之痛”說,強調了對台灣歷史的理解與同情。

  第三,台灣同胞從歷史到今天,從來沒有背棄中華民族,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習近平說:我們大家都認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傳承中華文化。在台灣被侵占的50年間,台灣同胞保持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裏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習近平強調:台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灣的半個世紀裏,台灣同胞從未停止抗爭,數十萬台灣同胞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全面抗戰爆發後,台灣同胞積極參加和支援大陸人民抗戰,不少同胞為國捐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對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回到了祖國懷抱。

  習近平是凝練介紹了台灣同胞抗日的英勇歷史與光輝業績。根據專家分析指出:回顧台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⑴台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50年間,台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⑵湧現出了一大批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英勇鬥爭的抗日先賢。從1895年6月到10月,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留在台灣的清軍官兵和台灣義軍英勇抗敵,歷經大小百餘仗,前後持續5個多月,打死打傷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九親王以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在內的日軍3.2萬餘人,比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傷亡人數多出將近一倍,在台灣史和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⑶武裝鬥爭和非武裝鬥爭相結合,前赴後繼,從未間斷。在被日本殖民的50年時間裏,台灣同胞從來不甘心做亡國奴,從來沒有停止回歸祖國的努力。先有慘烈的武裝鬥爭,再有爭取“地方自治”、爭取台灣“回復祖國”的新聞、教育、文化、工農運動等非武裝抗爭。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