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劍:兩岸關係歷史進程已經到了決定性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9-01-08 00:16:48


 
  二是兩岸力量對比的累積效應達到臨界程度。統一需要物質基礎,占優勢的一方主導統一,“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引自習近平2015年3月5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民革、台盟、台聯委員的講話)。優勢的實力地位往往意味著強大的虹吸力、統一的強制力和代價的承受力。目前,大陸對台灣的統一虹吸力雖還不夠,但在快速增長;強制力早就具備,正在提升質量效能;代價承受力持續提高,實際上已經跨越“不惜一切代價”的階段了。對於大陸現有的全部物質和精神能力而言,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和平統一的代價可以承受,武力統一的代價也可以承受。在大陸對台灣業已擁有絕對優勢的經濟實力、絕對優勢的科技實力、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絕對優勢的國際影響力的情況下,如果不把統一問題擺進實際執行層面的規劃計劃中是不可想象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先例,世界歷史上也幾乎沒有先例。

  三是台灣民心出現轉折變化。至少是出現了這種趨勢。不是說大多數台灣民眾轉而支持統一了,而是民意產生了一些有助推進和平統一的轉折性變化。在民進黨執政條件下,首次出現多數台灣民眾能夠面對兩岸關係現實的可喜變化,他們切實認識到了統一的必然性;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對大陸產生好感,願意正面認識和了解大陸;多數台灣青年自覺把自身前途命運與兩岸關係聯繫在一起思考,到大陸求生存求發展形成熱潮,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惠台31條的吸引力超乎預期;還有相當部分現實和潛在的台灣,他們民眾希望知道統一的真相、了解什麼是統一、認識統一後的台灣到底會是怎麼一種政治和經濟及社會狀態,以及怎樣走向統一、兩岸向統一相向而行有利還是相逆而行更好等等,假如大陸方面能更清楚、可信地說明白這些問題,更多的島內民眾也會轉向。同時還應進一步看到,目前形勢下仍有部分島內民眾看不清未來,需要予以引導;對“台獨”或永遠維持現狀抱有幻想,需要予以提示。從島內民心變化的意義上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重要講話可謂應運而生,醍醐灌頂。

  四是國際環境發展變化大勢整體對推進統一有利。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中國統一勢所必然,業已基本成為國際共識。頗有戰略遠見的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先生講過,台灣無論誰當選領導人,都難以改變最終將與中國大陸統一的結局。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臨上台至今僅兩年半多,就有6個台灣當局“邦交國”與中國大陸建交,而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沒有一個被台灣當局挖走;中國與日本、印度等周邊關係峰回路轉,積極向好。這就是大勢使然。當然,不利的一面也是存在的,有時還會很嚴重。特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把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以貿易戰為切入點,從包括台灣問題在內的經濟、軍事、戰略、外交、政治等各條戰線發起挑戰,遏制中國大陸發展、遲滯中華民族復興,以維護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對於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行徑,國際上的態度與反應不一,其中確有局部予以主動或被動配合、以美制華、兩頭牟利的國家,總的看,中美關係惡化及其連帶效應造成中國大陸的國際處境出現暫時的困難。在此形勢下,台灣問題是暫時放一放,還是更有力地抓起來,是一個重大戰略性抉擇。習總書記的這篇重要講話旗幟鮮明地把兩岸統一問題提出來,明確中國統一的堅定目標、告知國際社會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所在、表明中國人民不會犧牲台灣問題換取對美鬥爭戰略空間的嚴正立場,既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根本需要,亦是對台灣當局的嚴厲警告:挾洋自重沒有出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從來沒有韜光養晦,從來沒有不講統一,從來沒有在台灣問題核心利益上做出妥協,對在中美角力的關鍵時刻談統一會“打草驚蛇”、進一步刺激美國等質疑,是不了解歷史。從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的136次中美大使級第三地會談,到中美建交談判、所謂“蜜月期”、冷戰結束困難期迄今,中國政府一直警示美方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和不可妥協性。這是中美關係的基礎所在,任何真正懂台灣問題和中美關係的美國人都清楚這一點,都知道2016年12月2日剛當選尚未就任的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的危險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