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姜舜源:“后妃不得干政”與太后“臨朝聽政”
http://www.CRNTT.com   2019-02-06 10:46:44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孝莊太后常服畫像。她是順治帝之母,康熙帝祖母。
 
  其實在皇權專制登峰造極的明清,后妃干政或外戚擅權已無可能。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非常強調后妃不得干政,但並沒有說太后不得干政。太后的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父親太上皇,不論具體實行上什麼樣子,在以孝為先的封建時代,哪個皇帝敢教訓自己的母親,說“太后不得干政”?以自我感覺最良好、“內外庶政悉出親斷”的乾隆帝為例,太后的權利也毋庸置疑。歷史文化學者、雍正帝第十世孫啟功先生指出:“太后在清朝有很大權力,甚至有廢立大權。”(《啟功口述歷史》第十三頁,香港中華書局,二〇〇五年)

  嘉慶皇帝在木蘭圍場(今賽罕壩)遭遇雷擊猝死,倉促之間就是他的遺孀孝和睿皇后,放棄已經成年的自己親生兒子皇三子和皇四子,而擁立非親生的皇次子旻甯,即道光皇帝。後來她對朝政偶爾也有建言,包括鴉片戰爭期間,反對“割讓香港”:“太后厲聲曰:‘祖宗創業,尺土、一民,皆艱難締造,何今(為什麼今天)輕棄之耶?’上(道光帝)長跪引咎。”(道光皇七子奕譞憶述,《翁同龢日記》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

  封建兩千年,女主廿一人
  
  歷史上,每當少年天子繼位,新君年幼不能獨立理政,身兼先帝遺孀和幼主之母雙重身份,能夠兼顧兩代皇帝利益的,非太后莫屬。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這時太后發揮作用,是天經地義的。至於是走到台前“臨朝聽政”,還是在幕後操縱,則是由於當時歷史環境和太后本人個性,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如果太后沒有這個能力,就會造成大權旁落。或者強臣專政,甚至奸臣當道,例如近年考古發掘的海昏侯墓所在西漢,大臣霍光主導廢立新君;或者“外戚擅權”,例如西漢王莽;或者是宦官弄權,例如東漢末年“十常侍”。在封建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情形于國於民都不利,於是就有格言:“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有人統計過,“二十五史”記載的女主當政,共有二十一位。但沒有分別是后妃,還是太后;是幼年天子繼位情况下太后當政,還是成年皇帝在位情況下太后當政。戰國時代秦昭宣王之母宣太后羋氏,是最早的“太后攝政”。這是近年來熱播電視劇《羋月傳》故事原型。最著名的是唐代武則天和晚清慈禧太后。最為古代傳統觀念不容的,是成年皇帝能夠正常履職,而與后妃分享權力甚至成為傀儡。《漢書•谷永杜鄴傳》稱“婦人不得與事也”;《舊唐書•桓彥範傳》指責唐高宗李治“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預聞政事”,是陰陽顛倒、牝雞司晨、不祥之兆。

  歸納起來看,明清沒有像漢唐那樣,在皇帝能正常履行皇權情況下,卻出現后妃主政的情形。但歷史巧合的是,明清兩朝太后當政,都是出現在前後兩段;中間一段是成年皇帝繼位,太后實際上或多或少存在“預政”,而非“聽政”,更非“干政”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