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關注影響糧食安全的幾種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1-30 08:47:31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經濟日報發表天津市委黨校新時代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研究中心李勇文章表示,“倉廩實,天下安”,雖說中國已經實現糧食自給,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當前,有幾種影響糧食安全的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種植結構“非糧化”。中國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從1978年至2017年增幅為110.81%,但糧食的播種面積從1.21億公頃下降至1.17億公頃,降幅為2.15%。與糧食播種面積不增反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作物增長十分迅速。其中,煙葉、糖料、油料、茶園的增幅分別為144.26%、175.88%、212.52%和271.85%,蔬菜和果園的增幅分別為599.85%和672.06%。出現“非糧化”現象,是因為經濟作物的價格數倍甚至數十倍於糧食。可是,對一個擁有近14億人的大國來說,過度“非糧化”現象對糧食安全有一定影響。

  二是人均糧食擁有量常年徘徊在安全線邊緣。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確定人均糧食400公斤是消費安全線。中國糧食總量從1978年的3.05億噸增長至2017年的6.18億噸,增幅高達202.62%,但2007年以前人均糧食均低於400公斤。其後,人均糧食穩定站在了安全線之上,從2008年403公斤增長至2017年的477公斤。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成績的取得實屬來之不易,但總體上還不能高枕無憂。

  三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除了農業從業人數大幅減少,中國農業從業人員仍以中老年為主,且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於農業技術推廣,粗放型耕作方式亟待轉變。

  文章指出,確保糧食安全是個永恒課題。下一步,有關方面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防止“非糧化”趨勢進一步擴大。在引導產業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可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保障水平,提高相關區域糧食生產積極性。採取措施制止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流轉土地的“非糧化”,切實遏制流轉土地“非農化”。

  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糧食安全。“藏糧於地”強調通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2016年東北地區進行了616萬畝的休耕和輪作試點,2017年試點面積擴展至9個省區192個縣市的1200萬畝,取得了明顯成效。“藏糧於技”強調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當前,應圍繞著涵養土壤,推廣優良品種,採取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堅持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做精品質結構,由過去滿足量的需求向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夯實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產業基礎。

  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應做好“傳老、擴中、培少”三項工作,建設好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