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以改革創新推動中國鐵路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2-21 08:11:52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對於新時代中國鐵路發展來說,亦如是。

  回望過去,矢志不渝堅持改革創新推動了中國高鐵“領跑”世界。通過開展鐵路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與人員交流和專業培訓,中國鐵路實現了一場全方位的理念變革,深刻改變了創新、設計、質量控制、供應商培育和管理以及服務、建設理念,帶動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鐵路技術裝備向國際國內市場開放,中國鐵路在學習合作中成長、在激烈競爭中壯大,製造能力、技術等級、技術裝備迅速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接軌;以“復興號”動車組創新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引領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鐵路技術裝備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世界鐵路的關鍵一步,推動中國高鐵(鐵路)走出國門。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高鐵網,在全球高鐵運營里程中占據66%的份額。更重要的是,我國在高鐵領域積累的建設和運營經驗,探索出“實驗室樣品—實驗成功—小規模工程運用成功—大規模工程運用”這樣一條科學發展的路徑。中國高鐵的成功實踐,為其他行業、產業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提供了借鑒。

  展望未來,同樣需要以改革創新推動我國鐵路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率邁進。從外部發展環境看,無論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產業結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是解決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進一步擴大內需釋放居民消費潛能,更好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都需要鐵路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從鐵路自身發展需求看,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較優勢,加強路網規劃建設、優化布局結構、提升整體效能,提高鐵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施鐵路關鍵裝備材料、零部件聯合攻關,探索建立適應高鐵等裝備水平的安全運營、維護維修、勞動組織等體制機制等。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改革創新提供強大動力。

  通過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新時代鐵路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國鐵路應該擔負起的歷史責任。更好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一是實施貨運增量行動計劃。落實“增加鐵路貨運量”決策部署,推動客貨分線,推進運力資源配置、運輸組織、勞動組織、貨運安全、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加大鐵水聯運、加強路地合作,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大力發展集裝箱海鐵、江鐵和國際聯運,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鐵路運價市場化改革,提高貨運市場競爭力;推動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降低社會物流綜合成本。

  二是實施客運提質計劃。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全面提升鐵路客運“硬實力”“軟功夫”,實施高速、普速、“慢火車”差異化營銷戰略,積極實踐適合國情特點的高鐵運行方式,以大數據、雲計算為依托建立精准運力調配機制,利用第三方評價、社會外部監督機制推動提升服務標準、服務質量,不斷創新“鐵路暢行”等服務新產品,讓人民群眾對鐵路出行更滿意,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三是實施“復興號”品牌戰略。以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示範性工程為新引擎,採取更加有力的改革創新舉措,形成政府與產學研用的強大合力,集中力量抓大事、抓尖端、抓基本,建成以核心技術自主化、技術標準體系化等為主要標誌的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體系和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高鐵運營管理體系,以及以生產一體化為重要模式的維修體制和動車質量管控體系。

  四是將人才作為支撐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第一資源。深入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積極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現人才,在創新中培育人才,充分激發全路職工創新創優活力。

  此外,還要堅持集中統一指揮和全路一張網,激發企業市場化經營內生動力,提高運輸效率和運輸效益;加強研究論證,深化公司制改革,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推動更多企業上市發展。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政府強有力的領導與支持下,加快中西部新線特別是川藏鐵路建設,完善路網布局和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強化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鐵路服務保障能力,切實發揮鐵路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總的來看,鐵路過去曾是、現在仍是、將來還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助推器。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文耀(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