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文化效應引導與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9-04-17 00:12:30


 
  (三)兩岸縣市交流合作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消極作用等“雙重性影響”同時存在

  30年來,兩岸交流所產生的積極性作用很大,但交流中出現與面臨的消極性問題與影響也不小。總體上看,兩岸交流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要遠遠大於消極作用,正面影響要遠遠大於負面影響。但在當前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加上台灣社會民粹主義的興起等因素,兩岸交流中出現的“社會對立”現象值得關注。

  (四)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與文化效應有限且“不平衡性”始終存在

  兩岸交流層面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經濟關係進入融合發展階段,但兩岸社會關係尚處於淺層的“接觸”階段,而兩岸政治關係則還在“競合”之中。二是兩岸交流領域的“不平衡性”十分明顯。如政黨交流中,國共兩黨交流領先,起引導性作用;民共兩黨之間交流則問題巨大,還沒有正式啟動。經濟交流與合作領先於政治層面的交流;新聞交流事實落後於兩岸關係發展實際進程。文化交流中演藝活動多,共同價值觀層面的探討少;文化創意產業交流與合作多,而傳統文化層面交流少。三是兩岸交流呈現嚴重的地區 “不平衡性”。兩岸交流中的南北、東西差異客觀存在,大陸與台灣北部、中部交流多,與南部交流相對不足,台灣與大陸東南沿海交流多,與西北、東北交流相對較少,台灣民眾到大陸交流比較多,而大陸民眾到台灣交流相對較少等等。

  (五)政治因素不斷制約兩岸交流深化、兩岸社會間矛盾日益顯現、兩岸地方性經濟交流熱絡且深化訴求強烈,但兩岸間交心不足等問題凸顯

  1、政治因素在不斷地制約兩岸交流的深化。兩岸關係中客觀上存在著的政治分歧一直對兩岸交流產生制約性的影響。特別是2016年5月蔡英文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中既有的交流合作局面面臨嚴峻挑戰。而兩岸政治關係中事實上存在分歧與博弈特徵,導致兩岸之間的政治交往始終面臨很多障礙。

  2、兩岸交流中兩岸間社會分歧與矛盾日益顯現。近年來,兩岸社會與民眾間因交流以及交流面有限而瞭解不足,台灣民眾對大陸誤解依然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台灣社會“走出去”之迫切和“請進來”中對大陸的防患心態與閉關自守的思維嚴重。隨著大陸遊客赴台游的進一步發展,兩岸社會間的交往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負面影響,包括兩岸官方和民間互信不足,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和大陸民眾的不實印象,未因兩岸交流而獲得改善,社會融合仍然任重道遠,顯示兩岸社會交往尚處於粗淺接觸與“磨合”階段。

  3、兩岸之間經濟交流合作熱絡而民眾交心嚴重不足同步並存。伴隨兩岸縣市經濟交流與合作在不斷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訴求與格局已然形成,但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並未因此而有所提升,相反卻有進一步疏離的現象。台灣經濟進一步依賴大陸,但心理恐懼卻並未消散,影響著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向兩岸和平統一方向的態度,從而使得兩岸之間“共同認同”的建構仍然任重道遠。

  三、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文化效應引導與管理路徑分析

  (一)建立深化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原則和評估准入機制

  應明確“九二共識”核心內涵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共同謀求兩岸統一目標,這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礎。要建立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外溢政治效應評估機制。不斷鞏固、擁護祖國統一的兩岸黨際交流制度化、機制化、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兩岸同胞共識,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共同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徑,以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推動兩岸經濟關係逐步為從單向融合步入雙向融合創造條件並步入制度化軌道。精耕細作,充分發揮心理因素在推動兩岸政治互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從一般意義上講,任何制度都不是既定的,而是人為創造的結果;制度本身也不是靜態的,而是共識凝聚的進化過程。兩岸縣市交流合作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創制過程,注重共享知識、傳統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培育與弘揚,夯實和積纍兩岸政治互信最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和推動力。

  (二)搭建橋樑,加強交流,維護大局,強化對兩岸縣市經濟合作的外溢政治、文化和社會溢出效應引導與管理

  我們應該看到,在創造條件,讓兩岸基層民眾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與相互認識等方面,大陸需要進一步做實做細,台灣老百姓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制約,無法更多地來到大陸,更無法親自體驗大陸生活,接觸大陸。相關數據顯示,還有近三分之二的台灣同胞從未來過大陸,為此,通過簽訂交流協議,共同推動兩岸基層民意代表交流進一步向長期化、機制化方向發展,應成為兩岸城市交流的一個重要工作方向。

  從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社會效應提升層面看: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社會效應與兩岸社會融合進程息息相關。兩岸社會融合是以人為本,以兩岸社會為載體,探索海峽兩岸在國家和平統一進程中的社會領域互動與整合方式的過程。目前,兩岸簽署的數百項交流合作協定或備忘錄,引導並形成了兩岸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社會交往格局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廣泛的社會交往態勢。下階段,兩岸縣市經濟合作應著力在兩岸市縣鄉鎮之間、工會、農會、漁會、水利會、婦女、青年等基層民眾之間展開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為建構“兩岸間社會”奠定基礎。

  從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文化效應提升層面看:兩岸經濟合作帶動了兩岸教育、學術、科技、體育、藝術、青少年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有益於推進交流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凝聚兩岸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海峽兩岸曾經的隔絕狀態使台灣文化在與歐美文化交往中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遷,再加上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推行 “去中國化”政策,使島內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屬一個中國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政治文化認同出現錯亂。特別是在島內選舉政治、選舉文化、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特殊背景下,島內不敢公開認同兩岸同屬於一個中華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如果得不到實質性扭轉,不僅不利於兩岸破解政治難題,也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18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獲得15個縣市的執政權,一舉改變了台灣地方藍綠執政版圖。藍營縣市長紛紛表達推進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強烈願望,大陸也在第一時間表達了支持態度,預示著未來兩岸地方經濟交流合作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為此,引導台灣同胞認定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性質及其使命擔當,引導經濟外溢效應服務祖國統一大業,顯然已經觸及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向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延伸等相關要求。兩岸開展地方性或區域性經濟交流合作是有前提與條件的,正如國台辦發言人在第一時間強調的“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台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也就是承認“九二共識”或認同“兩岸一家親”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示,要付諸行動。兩岸地方縣市交流雙方應對兩岸文化交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識、通過系列平台和項目合作,共同推動兩岸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不斷凝聚、開啟兩岸青少年教育合作新空間、推動兩岸文教交流不斷深化、啟動與深化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並對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系列工程進行全方位揭露與抵制。

  兩岸縣市交流雙方應積極推動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一方面以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繼續開展各類文化夏令營、文化尋根和祭祖等活動,引導台灣島內民眾共同引導台灣青少年以理性、務實、客觀的態度接近大陸、培育正確真實瞭解大陸的輿論氛圍,夯實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鼓勵地方縣市合作建立開展兩岸書畫名家精品展、文博會、藝術論壇、文物交流展、圖書交易會、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常年活動制度;鼓勵兩岸語言文字專家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兩岸語言文字專家著手共同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材與讀本,鼓勵持續推進兩岸青少年等優秀人才赴大陸學習與培養系列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

  高度重視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培育與發展,經由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在諸如民族共同語言、文學、傳統和價值觀等文化層面上廣泛輻射兩岸民眾的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訴求,對於凝聚兩岸民族共識、文化共識、政治共識都有潛在的重要意義。兩岸商文化產業尤其是閩南商文化產業合作空間發展潛力和巨大作用應該得到高度重視。

  (三)圍繞基層,面向鄉鎮,有重點地進行典型示範,有序推進兩岸縣市交流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明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深化兩岸交流,歸根到底也是為了造福兩岸民眾。台灣有368個鄉鎮市區,7834個村里,而大陸有4萬多個鄉鎮,60 多萬個村,其中蘊藏著兩岸基層交流合作的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如果台灣的每個鄉鎮市區,甚至村里,都能在大陸找到合作夥伴、建立聯繫機制,結伴而行,兩岸相加在一起,兩岸城市百花齊放,那一定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的阻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嚴重影響兩岸縣市基層全面深度對接深度與廣度。推動兩岸城市交流,需要明確主基調,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典型示範。

  福建是台胞最重要的祖籍地,福建廈漳泉閩南黃金三角地區尤為獨具特色與“五緣”優勢。廈漳泉閩南黃金三角地區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又是一個有多重園區交叉的特殊經貿區域,有擴大化的廈門特區,有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高科技工業園區、保稅區,更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核心區,肩負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驗區等等,應賦予兩岸經濟合作的多種政策優惠與政策制度供給創新發展特殊空間。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入“深水區”,兩岸城市之間還需要更多交流合作的新切入點。因此,大陸應有目的的選擇特定區域深度嫁接合作機制,從而跳脫既有格局,為兩岸關係深入發展提供“試水區”,為增進兩岸關係注入新的動能。為此,加大廈漳泉黃金三角區建設發展力度,充分考量閩南地區對台灣台中、台南、高雄三都的吸引力和廣闊合作空間,提供更多與台灣南部民眾交流溝通的渠道,緩解兩岸交流的南北失衡狀況,對實現兩岸縣市間真正實質有效的全面性交流合作,實現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4月號,總第256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