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也談南北差距 在人口流出地要進行減量規劃
http://www.CRNTT.com   2019-04-07 08:40:48


  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地區經濟的南北差距成為熱議的話題。細心的學者發現,以前,中國經濟的區域間差距主要體現為東中西差別。而近些年來,似乎南北差距逐漸浮現,成為“區域間平衡發展”新的擔憂。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即將制定,空間規劃將成為重要議題。如果在類似的問題上存在認識誤區,將對下一階段的區域發展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到底什麼叫“發展差距”?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文章表示,首先需要開宗明義,任何有關發展的差距和平衡等指標,人均指標才是關鍵。

  在國家層面,之所以常常關注GDP總量指標,那是因為,在國家層面人口的數量是穩定的,因此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是一致的。

  但是在一個國家的內部,地區之間人口是可以流動的。這時,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關注點,就應該更加著重於人均指標,而不是總量指標。換句話來講,勞動力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實際上就是勞動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優化配置的過程。有的地方成為人口流入地,有的地方成為人口流出地。人口流入地通常具有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比較優勢,通過人口集聚發揮規模經濟,提升勞動生產率。而人口流出地通常更加適合發展農業、旅遊和自然資源產業,人口流出的時候,人均資源占有量反而是上升的。這時候,在人口流出地,當然會出現經濟總量增長相對較慢的現象,但只要人均水平上升,何必太糾結呢?

  不管是東中西的差距,還是南北的差距,人們常常所講的差距,其實主要是指總量差距。那麼問題來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總量存在差距,不恰恰是反映了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差異嗎?其實,東中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在本質上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經濟全面向世界開放。只要海運仍是國際貿易最為便宜的運輸方式,那麼相對來講,東南沿海(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就成為發展出口導向型製造業的首選之地,道理再簡單不過,因為這裡有中國最好的港口條件。

  讀者經常追問一個問題,中國的北方不是也有港口嗎?請注意,對於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來講,一定要理解“比較優勢”這樣的概念。說得通俗一點,在大家都有港口的時候,投資者會看哪裡的港口條件更好,而不只是看一個地方有或沒有港口。中國北方,特別是河北和遼寧的港口大多冬天是結冰的,而黑龍江和吉林更是沒有直接的出海口。這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不管是看東中西差別,還是南北差別,都是決定性的。

  還有一個長期存在的相關誤解是京津地區與周圍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一種流行的觀點是,京津二市(尤其是北京)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導致了河北地區難以發展。這話看似有道理,但是卻經不起推敲。整個華北地區在發展上不如南方,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缺乏內河航運和優質海港,只有山東地理條件相對來說好一點。換句話來說,主要不是因為京津產生的虹吸效應,而是因為環京津地帶本身的條件就不如南方。讀者不妨自己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上海是中國的首都,會因為虹吸效應而導致整個長三角地區難以發展嗎?恐怕不會吧。

  經濟發展的收斂,到底靠什麼?

  文章稱,發展差距的縮小,往往也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收斂”,而這個詞又經常與產業轉移、騰籠換鳥、雁型模式這些詞聯繫在一起。這幾個詞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把發達地區的產業向欠發達地區搬遷。那麼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收斂,真的只有這一條路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首先從“收斂”的含義開始說起。收斂這個詞最早是在經濟增長理論中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說,在發達國家出現資本邊際回報遞減,而在發展中國家有大量勞動力,於是,資本會從發達國家轉移向發展中國家,尋求更高的回報。而發展中國家則借助於自己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逐漸實現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發達國家進行追趕。

  請千萬千萬注意,上面這樣的理論,講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收斂。在討論國家之間問題的時候,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勞動力不能在國家間進行自由流動。如果這個條件被打破的話,那麼要實現國家之間人均收入的收斂,簡直太容易了,那就是窮國向富國移民。當然,這只是說說,實際上是做不到的。

  發展經濟學中的雁型模式和產業梯度轉移,也是建立在勞動力不能跨國流動的前提之上的。比如說在東亞地區,當日本出現生產成本上升的時候,產業就會從日本轉移到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後來又轉到中國大陸。讀者不妨想一想,如果像日本這樣的國家沒有對外來移民的限制的話,那麼,當日本勞動成本上升的時候,還需要把企業往外搬嗎?不,只需要把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搬到日本就行了,直到在發達國家出現人口容納力的自然局限。

  但是,在一個國家內部原本是不應該有雁型模式這樣的概念的,因為在國家內部地區之間,人口應該可以自由流動。在追求地區之間平衡發展的時候,就需要考慮,是讓人更加自由的流動到收入更高的地方去,還是在人口流動存在制度障礙的時候,把產業向欠發達地區搬遷,即所謂的產業轉移。

  當然,在理想的狀態下,人口的流動和產業的轉移是同時發生的。只要土地資源是稀缺的,發達地區的土地和勞動成本最終還是會上升,這時,一部分企業會在“雁型模式”之下,轉移到其他收入更低的國家,而有一部分企業則會向內地轉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