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林毅夫:從70年發展看經濟學理論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9-06-15 09:07:31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的不懈探索,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回顧過去不平凡的70年,前30年我國努力建設工業現代化推動經濟發展,未擺脫貧困;後40年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發展奇跡。結合我國自身發展經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來看,反思主流的理論思潮並進行理論創新很有必要。這既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國際上主流經濟理論適用的局限性,也有利於我們抓住時代機遇推動經濟學理論的自主創新。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框架簡述

  ■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78年,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底到現在,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過去70年,中國經濟發展從大的方面來講,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78年,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底到現在,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所參考的經驗主要是“蘇聯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重工業體系。當時國際主流的結構主義發展學理論也有同樣的建議。這種發展方式雖然可以讓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但對於推行這種發展方式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的總體成績並不好。從我國的情形來看,在計劃經濟制度下,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但工業效率極其低下,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

  1978年底,我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率先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而且,我們的轉型並沒有遵循當時國際上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先推行了漸進的雙軌制改革,同時設立經濟特區等,創造局部有利條件來克服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的瓶頸限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上流行的新自由主義除了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必須以“休克療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的看法之外,還有一個看法就是像中國推行的那種漸進雙軌轉型,同時有市場和政府在配置資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導致的結果是經濟效率會比原來的計劃經濟還差、問題還多。

  然而,我國過去40年卻是經濟快速發展,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發展的奇跡。同時,我們對改革的認識和部署也不斷與時俱進。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論觀點,並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高質量發展,必然要伴隨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越來越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一般來說,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現有產業中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二是通過產業升級,將現有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這兩者的實現需要“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在經濟新常態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外部環境下,我國的經濟也能夠不斷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並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來源: 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