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8-09 15:33:44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裡,有這樣一段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於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他無處不在,存在於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文學形式。他的面目從無雷同:每個時代的每位作家都在重新創造屬於自己的莎士比亞。

  這段話其實說的就是經典的價值:除了可以一讀再讀看了又看之外,經典還為後世的文藝創作提供了無數資源,不管是改編,還是再創作。當下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除了展現國產電影的技術高度之外,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觀察今天我們可以以怎樣的姿態進入經典。

  在2019年的暑期檔,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猶如天降,被贈予了“國漫之光”“票房黑馬”的頭銜,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絡繹不絕。

  對近年中國電影保持關注的人應該不會對這樣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讓人聯想到此前《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片上映時的情景。2015年《西游記之大聖歸來》的票房奇跡現象甚至為中國電影業界帶來了一個新的詞匯:“口碑營銷”。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14天,票房已達到30億元。某平台軟件預測其總票房最終將超過45億元,有望成為中國影壇歷史票房的前三名。

  無獨有偶,上述四部“爆款”影片除了都曾攬獲諸如“國漫之光”等頭銜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對中國經典文學或者民間故事的創造性改寫。

  經典文本的影像化改編是一種對內容的重構

  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的改編與闡釋始終根植於中國電影的創作傳統之中,在動畫電影的發展史上則尤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後,以上海美影廠的作品為代表,例如《神筆》《孔雀公主》《過猴山》《鹿鈴》《寶蓮燈》等,都實現了中國電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風格與技術上對西方話語的革新與超越,也借助它們對經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的影像化重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哲學思想與文化標識注入至“中國故事”之中,在國際上形成了能見度極高且被公認的“中國學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