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遵循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9-08-17 08:24:01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服務實體經濟既是金融業應恪守的天職與宗旨,也是金融業發展的基礎與動力之源。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其中一個主要根源是金融背離了為實體經濟服務。中國金融業發展也一度面臨較突出的“脫實向虛”問題,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應正確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邏輯,辨證施治,綜合施策,才能最終起到標本兼治效果。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文章認為,金融回歸實體經濟服務,要遵循以下規律:

  第一,繼續全面深化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國內實體經濟回報水平,增加對金融資本吸引力,這是讓金融順利回歸實體經濟的基本前提。

  近些年,中國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問題,一個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利潤回報率下降;另一個原因是為規避監管,以非傳統方式追逐實體經濟高利潤率項目。金融“脫實向虛”本質上為了追逐更高利潤,往往將交易結構設計的較為複雜,通過層層嵌套金融產品規避監管,很難識別風險和資金來源,資金滯留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推高了資金價格。金融業以自我循環、自我複制方式,實現利潤增加、資本增值過程中,雖然獲得了較高水平利潤,但實質上屬於脫離實體經濟的“錢生錢”遊戲,往往落入“龐氏騙局”。只有金融利潤著實來源於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才能得以持續。

  但是,要讓金融資本主動參與實體經濟活動,主動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提高融資效率、降低實體經濟信用信息不對稱、保障支付效率等金融功能,為實體經濟積極賦能,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實體經濟生產效率。因此,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從根本上,要堅持全面深化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提升中國實體經濟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現資源更高效率配置,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保障實體經濟回報率處於對金融具有較高吸引力的水平,同時也要注意實體經濟可以承受的金融成本是否在合理範圍。

  第二,加強對金融服務正確引導,強化金融外部監管,是實現金融順利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外部保障。

  要更好發揮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作用,積極引導、規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為金融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給予一定的壓力和約束。

  一是發揮宏觀管理政策方向引領作用。近些年中央和政府部門出台的宏觀管理政策,都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為金融機構準確定位,明確了方向和要求。這需要金融機構深刻學習領會宏觀管理政策本意,自覺將其融入實際金融工作中。

  二是發揮行業監管制度激勵約束作用。金融行業監管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發現總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服務的苗頭或問題,有針對性出台監管政策,提出明確具體要求,輔助進行窗口指導,加強培訓教育,補監管短板,當好“守門人”。要堅決扼制金融機構放棄追求“自我循環、自我複制”收益動機,引導金融機構行為,鼓勵金融進入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薄弱環節,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三是發揮行業自律制度補充完善作用。堅持高度行業自律,也是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金融機構同業也應當積極交流服務實體經濟的經驗,相互監督和借鑒,取長補短,鼓勵開展良性競爭,避免惡性競爭,共同服務好實體經濟。

  第三,強化金融機構激發內生動力,提高金融自身效率,加強長效機制建設,是保障金融長期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