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秦怡:幹文藝是為理想,理想之源在於人民
http://www.CRNTT.com   2019-09-20 13:49:05


 
  她說:“我就是希望作品裡有一些精神可以得到弘揚,給人心靈以啟迪。所以,我願意一輩子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

  她用母親一般的寬闊胸懷,向社會投去了深情大愛

  上世紀90年代,秦怡曾因一場大病住院動手術。一度,她覺得自己的藝術生涯可能就此結束。“那天,我在病房裡看電視,正在播《焦裕祿》,我看著看著就入了神,這樣一部電影給了我新的力量。”2017年,秦怡在電影黨課的啟動儀式上回顧《焦裕祿》與她藝術生命間的種種關聯。她說:“生動的黨員形象和真實的歷史畫面在大銀幕上還原出來,這對觀眾的影響潤物無聲。”

  一部作品、一名演員能為社會做些什麼,能為人民做些什麼?秦怡從她的感同身受裡,找到了答案,並不斷詮釋出新的意義。

  1993年,秦怡主演電影《夢非夢》。該片講述了一個歌劇女演員與醫護人員共同用真愛拯救女兒的故事。外界評價,故事裡不乏秦怡現實生活的影子。那會兒,秦怡是兒子“小弟”的守護神,鏡頭內外,她用母親的堅韌,傳遞人間真善美。

  這份母愛在2007年遭受重創,兒子金捷過世。但秦怡沒有垮,她很快收拾心情,把這份大愛,投向社會更寬廣的地帶。汶川地震,她先後捐款20餘萬元;玉樹受災,她又掏出三萬元。旁人很清楚,這幾乎是秦怡的大半身家。2012年,她又友情出演影片《三個未婚媽媽》,關愛缺少母親的孩子,呼籲社會關注弱勢群體。

  目睹人民藝術家的付出,年輕的上海電影人們深受震動:“現在有許多人踏入這個行業,他們只看到光鮮的一面,想當明星。但秦怡老師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不止於在鏡頭前塑造角色,她更在鏡頭外用自己的影響力,示範了‘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那是一種成功之後並不急於走向市場,而是無數次回歸樸實的藝術工作者的心態,回歸社會責任的人民藝術家的風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