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袁隆平: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
http://www.CRNTT.com   2019-09-24 17:52:17


2013年10月17日,袁隆平出席在湖南永州舉行的“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現場會。 新華社記者 白禹 攝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90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自己應該為國家擔負的責任。他對雜交水稻和它背後維繫的國家糧食安全懷有的赤誠初心,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未變。

  獲得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和未來科學大獎等榮譽的袁隆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又獲得“共和國勛章”。從第一期超級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頃16噸、17噸和18噸攻關目標的實現,中國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終領先於世界。袁隆平一直認為,自己熱愛的中國,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動力,也是所有夢想的終極目標。

  選擇農業報國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袁隆平從小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袁隆平說,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於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為此,他兩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裡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背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為國家築牢糧倉

  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籼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歐美、日本等都在開展相關研究,但只有我們應用到了大面積生產中。”時至今日,袁隆平還清楚記得當時在接受獎項時說的話,“雜交水稻還有很大潛力,我會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