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角色和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9-10-10 00:16:35


 
  三、深圳科技創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深圳帶來了機遇,也帶來挑戰,深圳要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才能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

  從機遇來看:

  一是設施聯通的機遇。大灣區的目標是要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形成現代化的大都市圈,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一小時交通圈”。深圳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應抓住這個機遇,加快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促進深圳與灣區其他城市的通勤連接,提升深圳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二是體制機制創新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是促進生產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動,打破行政阻隔,使人員、資本、貨物、數據等創新要素實現跨區、跨境的便捷流動。這就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內地與港澳在規則、制度、法律的對接。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創新型城市,要抓住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制度的創新。

  三是深港合作的機遇。深港在過去“前店後廠”的基礎上,將加強在經濟、社會、文化、環保、科技、民生各個領域的合作,促進深港之間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推動標準、規則之間的“軟聯通”。深圳要抓住機遇,加快深港合作平台的建設,特別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口岸經濟帶的建設,為香港提供發展的新空間,支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從挑戰來看:

  一是高成本、高房價的挑戰。深圳土地資源短缺,高地價、高房價、高租金的問題十分突出,再加上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綜合成本上升,擠壓了製造業發展的空間,一部分製造業企業呆不住,實體經濟的根基受到影響。深圳要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要解決房價高的問題,要讓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深圳要加強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先進製造業的水平,築牢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是核心技術缺乏、源頭創新不足的挑戰。深圳要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加強源頭創新,提升產業的價值鏈。為此,深圳要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加強科研基礎能力的建設。深圳應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突破口,與灣區內其他城市一起構建開放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大灣區科技創新共同體。

  三是全球人才競爭的挑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深圳作為移民的城市,過去四十年成功發展的經驗,就是靠人才,靠企業家的創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未來的發展中,深圳要增強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加強經濟內生的動力,同樣要靠人才,靠企業家,才能應對各種挑戰,解決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實現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深圳要更大力度吸引創新人才,成為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區、國際人才的追逐地。

  三、深港合作共建全球最佳科技集群

  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及其合作夥伴公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仍然如上一個年度,把深圳-香港列為排名第2位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僅次於東京-橫濱。香港擁有5個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高校,科研基礎較好。香港的大學中,也不乏在世界和亞洲獨佔鰲頭的學科和專業領域。由於香港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狹小等因素,制約了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這就需要加強和深圳的合作,共同分享科技資源,促進深港科研要素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政策的無縫對接,為香港發展知識經濟增添新的平台,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要加強深港城市規劃之間的對接。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帶有全局性、綱領性、前瞻性、戰略性的佈局和謀劃。城市規劃之間不對接,可能導致交通不對接、功能不對接、產業不對接,城市之間的合作就沒有基礎。深圳城市規劃2035應主動對接好香港的城市規劃2030+,深港之間在交通、地鐵、高鐵、機場、港口更好地銜接。比如,在香港的規劃中北部有一個經濟帶,東部有一個科技走廊。深圳南山的規劃應和香港北部經濟帶規劃要有對接。香港北部經濟帶規劃中有一條鐵路,是要往大嶼山,與香港機場聯接。深圳規劃一條西部快軌,聯接香港這條鐵路,實際上就把香港機場和深圳機場連接起來。洪水橋是香港北部經濟非常重要的發展區域,定位為創新科技、商業和文化創意,南山的發展和洪水橋的發展可以對接起來,成為深港合作的一個亮點。香港東部科技走廊可以跟深圳羅湖蓮塘相對接,羅湖這邊有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然後再對接到深圳的東部——龍崗、坪山,這可以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科技走廊。

  第二、加強深港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的對接。這個平台和載體有幾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河套,或者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1+3)。在河套這個合作區裡面香港一平方公里,深圳這邊有三平方公里,包括福田保稅區,將來的發展也有可能比三平方公里更多一些。香港的一平方公里定位也很高端,主要就是科技的創新,包括有大學的研發中心、實驗室,也有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把國際上一些高端的要素吸引到香港來。深圳這邊定位為離岸的創新特區和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的門戶區。在深圳的規劃中,光明科學城,將近100平方公里,也作為非常重要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來建設。光明科學城是未來產業的策源地,是世界大型開放創新網絡的樞紐,聚焦在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新材料,空間科學等重大領域。還有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將近60平方公里,現在已經有一些大學,國家的重點實驗室在這裡已經有佈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應發揮整體優勢,建設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完整鏈條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些載體本身要加強和香港資源的對接,加強和香港全面的合作,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第三,要探索創新深港科技合作的體制機制。沒有體制的創新,搞科研的設備進來都很麻煩,生物樣本也不能跨境進來,這就會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合作開展。深圳還可以和香港的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建設優勢的學科、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究機構,也可以鼓勵深圳企業與香港的科研機構來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聯合香港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香港共同申請國家重大的科技項目,重大的研發計畫等等。香港有很多大學的科研成果,能不能在深圳轉化?轉化很重要的也要靠體制機制的改革,比如香港的私募基金能不能更多參與到深圳的科技企業的融資,這裡面就涉及到跨境金融的問題;國內的科研資金能不能有綠色的通道,能夠進出香港更加方便;深港有沒有創新的驗證中心,為這些創新活動提供一些種子資金、基本的社會和創新孵化的服務。成果轉化本身也意味著技術的應用,裡面隱含了非常豐富的制度的含義,需要深港之間進行合作。

  第四,探索深港金融的合作。科技和創新是離不開金融的,特別是風險投資,各種金融的市場,當然也要有非常豐富的金融的產品,深港可以探討一種渠道式的金融開放,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的資金池、跨境雙向的股權投資、跨境資產轉讓等。現在國際上有沙箱監管的模式,我們在這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探索。當然如果整個深圳跟香港這樣來合作,金融的開放可能有點難度,但可以在特定的區域裡面,比如在前海,剛才提到的河套,劃定一個特定的區域來試驗,做到讓監管部門能夠放心,可以監管到。

  第五,探索深港之間知識產權的合作。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的運營、知識產權的資料、知識產權的交易,所有的這些都涵蓋著對創新支撐的法治體系。香港在這方面的國際水平是比較高的,國際人才是比較多的。建議以香港為平台、深圳的產業為支撐,來打造這種國際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

  當前,香港由於《修例》而引起的風波和亂局,已經嚴重影響到香港的經濟發展,威脅到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廣大市民的切身福祉。香港的當務之急應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推動香港走出“泛政治化”誤區,放下政治爭拗、聚焦經濟發展、強化灣區融合。大灣區建設是改變香港社會氛圍、促進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推動香港進入“休養期、發展期、融合期”的重要動力。大灣區建設將有利於深化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有利於深港共同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利於助推香港的結構調整和香港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我相信深港合作進入3.0版本的時代,深港雙城的故事會更加動聽,深港雙城在大灣區的影響力、在國際的影響力會更大。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10月號,總第26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