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工業70年發展與戰略演進
http://www.CRNTT.com   2019-10-11 08:45:12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令人驕傲的成就,建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貿易規模多年創世界第一,工業結構逐步優化,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的跨越發展,奠定了我國強國之基、富國之路。

  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

  一是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產品。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建設,將經濟工作重點放在工業建設上,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機械、建材、輕紡、食品、醫藥等工業行業不斷由小到大,一些新興的工業行業如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通信工業等也從無到有,產業結構逐步升級。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建立健全工業生產體系和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極大的保障,生活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出口商品結構由原來的以農副產品和資源性產品為主轉變為95%以上為工業制成品,工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自2009年起,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服裝、鞋、玩具、五金產品、家電等輕工品在全球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全球工業品市場因中國工業的發展及價廉物美產品的出口而極大豐富。

  二是增強了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為提升綜合國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與原材料供應瓶頸問題得到緩解,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能源與原材料產業增長了上百倍,部分產品產量步入世界前列。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為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比1949年末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基本形成;公路里程達到485萬公里,增長59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18年末達到14.3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12.7萬公里,增長72.7%;光纜線路總長度達4358萬公里。2018年移動寬帶用戶達13.1億戶,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加強,使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升。

  三是提升了國民經濟的技術裝備水平,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工業是技術密集度較高的行業。中國工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極大提升了產業發展的整體技術水平,為其他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對我國產業結構和要素的優化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交通運輸業和運輸裝備製造業的關係為例,到2018年末,全國鐵路擁有機車2.1萬台,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3.2萬公里,分別較1949年增長5.3倍、5.0倍,二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再看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大小三線建設為中心的地區工業布局,為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後,工業布局的調整成為我國培育經濟增長極的重要途徑,“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均以工業為主來推動實施。所謂的產業轉移帶動經濟發展基本上是指製造業的轉移,製造業具有勞動生產率高、帶動性強、能創造出更多的市場需求等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四是吸納和傳播新技術,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人類社會幾次大的飛躍都是源於工業革命,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賦予了工業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力量。在新中國,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幾乎如影相隨。新中國成立初期,引進前蘇聯156項技術,邁開了新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一步。改革開放後,我們更大範圍地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形成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良性循環,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部分工業的技術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行業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國工業發展展現的新態勢、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拉動工業發展不斷向中高端邁進,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增添了新動力。

  工業發展的戰略演變與理論創新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工業發展的歷程,每一階段都面臨著特殊問題,每一階段的特殊問題引導的理論探索和戰略方針又反過來指導中國工業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工業的發展戰略與理論創新,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創新、修正、再創新、再修正的循環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其一,關於工業立國的長期戰略。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就把發展工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通過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增強了經濟活力,工業發展規劃目標基本實現。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了工業單方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相對滯後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結合國內外工業化經驗和中國國情,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經濟發展實踐表明,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是工業在GDP中占比的提高,而是要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對工業化本質與內涵認識的升華。這些都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