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9-11-09 08:26:14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判斷。深刻把握這一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對於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時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務、發展要求,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新時代最重要的特征

  經濟日報發表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經濟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磊文章表示,任何社會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發展都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社會主要矛盾的運動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特征。

  第一,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體現了新時代的新標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明確講到,“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力性質是劃分經濟時代的主要標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反映了人民需要的新期待,其深層的內在動因,就是時代對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化解這個制約因素,關鍵是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新躍升,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發展新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新時代的內在根據和重要標誌。

  第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揭示了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了發展新要求,意味著新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主要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巨大的環境消耗實現高速增長,現在已經到了必須作出調整的時候。從全球產業鏈來看,我們處於“不上不下”的位置,面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口,是不思進取繼續甘於全球產業鏈下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奮起直追向產業鏈更高端位置邁進,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我們的根本性挑戰。黨的十九大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判斷,為我們清醒認識嚴峻的發展形勢和內外環境、制定正確的發展策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明確了新時代的新方位。這個新方位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闡述的“三個意味著”和“五個時代”,歸結起來就是,我們處於這樣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節點: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完成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高高飄揚;我們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為發展中國家拓展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總之,這一轉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確定了新的時代任務。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關係全局的重大變化

  文章分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裡,全局性表明這一變化是全面的、系統的、全方位的,歷史性表明這一變化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根本性的、不可逆的。這一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產生深刻影響。

  第一,這一變化要求全面調整經濟結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從經濟方面看,就是經濟結構落後於市場需求的發展。對此,必須進行經濟結構全面深刻調整。首先,產業結構要轉變,提升服務業的比重,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其次,需求結構要轉變,降低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的比重,提升消費拉動增長的比重,使國內需求成為增長的主動力;再次,收入結構要轉變,調整國民總收入的分布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居民購買力;最後,發展動力要轉變,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和環境消耗,提升技術進步和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些轉變具有全局性意義,將推動中國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

  第二,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更新發展理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揭示了現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抓住全面更新發展理念這個切入點。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實踐都是由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方向和成效。“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針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反映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基本途徑。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全面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第三,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提升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表明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發生了重大變化,指向了“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更高標準。要達到這個更高標準,就要全面提升發展要求和目標,更好呼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在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其他方面的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創造和發展“美好生活”的內容。

  第四,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拓展世界眼光。正確把握國際國內大局,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提出的要求,也是根據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提出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世界各國聯繫日益緊密而深刻。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不會局限於國內,還會延伸於國際。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將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產業鏈的調整,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興起,也將對中國產生持續的巨大影響。對此,我們必須全面拓展世界眼光,自覺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更加自覺地邁向全球價值鏈更高端的位置,轉向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更有優勢的位置,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第五,這一變化要求全面變革治理方式。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也凸顯了加快國家治理體系變革的緊迫性。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面對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要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加快提高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毛澤東同志指出:“對於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於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從黨的歷史來看,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制定,都離不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分析和深刻把握。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加快完善更好處理社會矛盾的治理體系,把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同提高國家治理水平有機統一起來,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